18世纪,法国陷入了多场战争(如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经济和国家财政陷入困窘,国债高达20亿法郎。1788至1789年间,法国遭遇连续自然灾害(旱灾、冰雹、严寒)导致粮食歉收,粮价飙升,平民维生艰难,但同时贵族阶级却耽于享乐,挥霍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同时,启蒙思想从英国传入,立刻风靡法国各阶层,革命思想暗中酝酿。
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为缓解财政压力,试图进行财税改革,但始终无法落实。在财政大臣雅克·内克的建议下,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讨论改革方案。
三级会议最早于1302年诞生,是法国为缓解财政或政治困境,召集教士(第一阶级)、贵族(第二阶级)、平民(第三阶级)开会寻求援助的会议机制,一般三个阶级各占有一票表决权。到1789年,三级会议已废驰175年。
三级会议中,教士阶级和贵族阶级仅占人口1%,平民(市民、工商业者、农民等)占人口的绝大部分。贵族拥有免税特权,路易十六向贵族征税意图受阻后,转而寻求向平民阶级增税,但平民拒绝国王的增税要求。在要求增加自己在三级议会中的席位受阻后,第三阶级(以及部分第一和第二阶级)退出三级会议,并于1789年6月23日,在凡尔赛宫附近的一个网球场集会,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并定下制订宪法的目标,史称“网球场宣言”。
此时,法国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各宾俱乐部(得名于其活动地点的雅各宾修道院,正式名称是宪政之友社)、科德利埃俱乐部(后与雅各宾俱乐部联合),后成为制宪会议中的主导力量。
路易十六对制宪议会嗤之以鼻,并调集军队试图驱散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国王撤军,并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不予理会,并罢免了倾向于第三阶级的财政大臣雅克·内克。
此时,法国革命者自称“无套裤汉”(sans-culotte)。该词原本是贵族对于城市平民的蔑称,当时法国贵族男子盛行穿紧身短套裤,膝盖以下穿长统袜;平民则穿长裤,无套裤,故有无套裤汉之称。
巴黎市民决定建立起民兵组织,并武装占领巴黎市政厅,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巴黎自治政府,不是后来那个著名的巴黎公社)和国民自卫军。7月14日,巴黎市民决定进攻市内的巴士底狱以获取其中的军火。巴士底狱原本是百年战争中用于防御英国的堡垒,此时被用作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其中存储大量武器装备,也被视作法国专治统治的象征。此刻,巴士底狱的守备力量不足,抵挡不住市民猛烈的进攻,市民得以占领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开端,7月14也是法国国庆日。
8月初,制宪议会颁布了“八月法令”,废除了平民对于封建贵族的一切义务和人身依附;8月26日,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现代政治基本原则。
但路易十六不接受《人权宣言》,并于9月再次调集军队,意图对抗革命。10月,巴黎市民连同国民自卫军到凡尔赛逼宫,路易十六不得不同意接受《人权宣言》,并返回巴黎遭受软禁。
经济方面,革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新组成的革命政府接手了法国的烂摊子,要解决法国面临的经济和财政危机。议会提出的方案是国有化教会资产,并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但抵押品的价值并不稳定,债券并没有获得普遍认可,贬值严重,法国的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法国并没有因此走出粮食危机。
1791年,路易十六秘密勾结外国君主,并试图潜逃国外,但被发现并押解回巴黎。此时制宪会议内部就如何处置国王产生分歧,雅各宾俱乐部中的温和保守派并不想就此处置国王,选择分裂出去建立斐扬俱乐部。斐扬派在制宪议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宣布国王无罪。但是革命者中的激进派并不支持这一决定,科德利埃俱乐部率先发难,联合群众要求审判国王,当权保守派选择武装镇压示威群众。同时,奥地利和普鲁士君主均声明支持法国国王,进一步激化了革命者中激进派和保守派的矛盾。
制宪议会通过并通过1791年宪法,确立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并于9月30日解散。10月1日,法国召开选举新的立法议会,议会逐渐由支持共和的雅各宾俱乐部吉伦特派所主导。
立法议会的座位由议员自行选择,其中较为激进的吉伦特派坐在议长左侧,较为保守的君主立宪派(主要为斐扬派)坐在议长右侧。此后,政治中将激进派成为左派,保守派称为右派。吉伦特派代表的是城市新型资产阶级。
1792年4月20日,立法议会向奥地利和普鲁士宣战,但法国军队缺乏训练,战事不利。立法议会决定设立兵营练兵,遭到路易十六拒绝。吉伦特派借此控诉国王为敌人效力,并进一步削弱国王权力。8月,巴黎市民在激进派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推翻立法议会(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将路易十六关入监狱。支持共和的吉伦特派彻底掌握权力。9月20日,法国在面对普奥联军的战斗中获得胜利,这一消息极大鼓舞了革命力量。9月22日,新选出国民公会开幕,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此时,针对如何处置废黜的国王,雅各宾派内部也存在分歧。吉伦特派主张缓和矛盾,但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山岳派(激进左翼)主张处死国王,因此,雅各宾派再度分裂,吉伦特派独立出去。最终,雅各宾派(山岳派)取得了胜利,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决。
法国对国王的处决,以及后续的军事扩张行为使得国际局势不断紧张,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加入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反法同盟,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法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同时,由于吉伦特派支持自由市场经济,拒绝干预物价,导致食品价格飞涨,内部矛盾激化。
为应对危机,国民公会设立“救国委员会”作为国防最高机构。“救国委员会”以雅各宾派为主导,逐步取得了国民公会的掌控权。6月2日,国民公会发动政变,逮捕了吉伦特派议员,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取得政权。
罗伯斯庇尔上台后立刻发布战时经济政策,控制物价、打击投机倒把等,并签署总动员令,建立革命军。同时,为压制愈演愈烈的社会不满情绪,国民公会通过《嫌疑分子法案》,允许革命法庭逮捕一切反革命者,拉开恐怖统治的序幕。此时,革命法庭成为一个无情的杀人机器,一切被送上法庭的人都只有被处决一个下场,逮捕的对象也逐渐从反革命者扩大至当局的一切反对者。据统计
1794年7月26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说,声称要改组治安委员会,清洗救国委员会、惩处叛徒。国民公会随即反击,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追随者(史称热月政变,发动者被称为热月党人)。28日罗伯斯庇尔等人被处死,雅各宾专政就此结束。
热月政变后,代表大资产阶级的热月党人控制了国民公会。1795年11月,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督政府同时打击保王党和激进派的政治运动,但腐败横行、政局不稳、经济动荡。
在与外敌的作战中,拿破仑·波拿巴崭露头角,军队势力在政府中抬头。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法国大革命落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