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5/05/14 20:26

哲学史学习笔记(四) 德国古典哲学1 康德 先验哲学

历史背景

三十年战争

宗教改革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天主教与新教的激烈对立。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是天主教支持者,但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国中有大量的新教支持者。

1618年,波西米亚新教徒反抗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的宗教压迫,将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从窗户扔了出去,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虽然神圣罗马帝国对境内统治力不足,但哈布斯堡家族此时正值强盛时期,同时还统治着西班牙、奥地利等地,面对国内的叛乱,帝国军轻松完成镇压,并想要借此进一步扩大战果,扫荡支持新教的诸侯领地,实现对帝国的中央集权。

为限制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张,英国、法国、瑞典等境外势力介入支持新教联军。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御驾亲征,靠着对于火器的创新运用大败帝国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最终,法国入场,联合英国、荷兰等势力在陆地、海洋等战场上击败神罗、西班牙等组成的帝国势力。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终结战争。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法国的崛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作为三十年战争主要战场,德意志地区遭受了空前灾难,双方的军队大多数是客场作战,后勤补给基本就地解决,导致战区民众受到惨无人道的屠杀和劫掠,死亡人口超过800万,多个地区人口腰斩。同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神罗各邦国的内政、外交、宗教等权力(一般视为主权国家概念的发源),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彻底失去了对于境内各个诸侯国的统治权。

普鲁士崛起

1525年,波兰境内的条顿骑士团(德意志骑士团)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宣布世俗化(不再作为天主教名下的骑士团存在)并改信路德宗,骑士团领地改为普鲁士公国,首都柯尼斯堡,成为第一个新教国家。

1618年,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侯国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公国王位,勃兰登堡-普鲁士建立。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级为普鲁士王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71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即位,在普鲁士建立军国主义制度,人称“士兵王”。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发展经济,整备军事,1756年与英国结盟,对奥地利、法国、俄国同盟发动七年战争并获得胜利,奠定了普鲁士的霸权基础。19世纪,在俾斯麦带领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

法兰西崛起

三十年战争后,法兰西王国在欧洲大陆崭露头角。1643年,路易十四即位,在其任上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因其强硬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人称“太阳王”。法国也在17世纪末成为欧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启蒙运动

17世纪末,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昭示资产阶级正式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时的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顶峰,路易十四穷兵黩武,给法国留下严重的债务,使得法国政府不得不加大对内剥削,其继任者路易十五也无力扭转现实,反而放纵贵族享乐,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在这一背景下,18世纪初,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引入英国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理性”为核心,以自由、民主、平等、反天主教会为主题,掀起一场席卷法国各阶层的思想文化运动,并以法国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后世将这场起源于于17世纪的英国,发扬于18世纪的法国的思想革命称作启蒙运动。

理性的危机

自中世纪以来,信仰和理性在斗争中两败俱伤,虽然笛卡尔等唯理论者尝试重新构建哲学大厦,但经验论的挑战使得哲学的理性基础始终受到怀疑论的威胁。根据经验论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不具备普世性,也就无法建构统一的形而上学;而唯理论则认为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但这无法解释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必然导向二元论。

更重要的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努力下,自然哲学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科学,并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学科范式,在人们看来,科学才是理性的产物,是更加具有普世性的东西。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框架下,科学天然具有内在的矛盾:科学规律具有普适性,符合人的普遍理性,但人们对于科学规律的认识却必然来源于感觉经验。当人们开始用科学的视角来审视哲学,哲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康德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 - 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的思想受到休谟和卢梭很大影响,一般被看作是启蒙运动在德意志地区的旗手。他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端,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完成了自中世纪开始的哲学认识论转向,可以称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此外还著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上学基础》《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等作品。

康德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的一个皮匠家庭,祖上是苏格兰裔清教徒,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1746年,由于父亲去世,康德离开柯尼斯堡,外出任家庭教师谋生。1755年,康德返回柯尼斯堡大学成为讲师,教授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修辞学等学科。后终身未离开柯尼斯堡。

理论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英语:Critique of Pure Reason,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是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1781年初版,并于1787年再版。由于《纯粹理性批判》语言过于晦涩,康德于是撰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读本,在其中用更加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并简化了大多数论证过程。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形而上学导论》写得过于简练,缺少论证过程,反而更难理解。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三大批判”的开篇之作,在本书中,康德完成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对人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为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批判”指的不是对于某种理论的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能力的批判,从而裁决了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在康德看来,过往的所有哲学(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没有考察人类理性是否具有相对应的认识能力,所以都是独断论(dogmatism,也译为教条主义)。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是自巴门尼德以来所有形而上学家所共通遵守的逻辑前提,康德的“批判”就是在挑战这一逻辑前提,研究人类思维何以与存在相统一。

康德提出: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假设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符合对象。但是根据这个假设,所有通过建立对象的某种先天形式来扩展我们的认识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必须尝试一下,如果我们假设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知识,我们是否可以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展。|《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

康德用哥白尼的日心说革命来比喻他的哲学范式转换过程,即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客观存在转变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因此,知识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对象,还取决于知识者的能力。于是,康德提出了他的哲学体系,即先验唯心主义

虽然从过程上来说,康德的哲学革命和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有其相似之处,但从内容上还是有所区别:哥白尼的革命是将人类从宇宙中心的位置降格为一般观察者,但在形而上学层面赋予了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康德则将人类主体性升格成为哲学的核心环节,否定了人类具备形而上学层面的认识能力。

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要界说几个重要概念。

参考文献: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先天(a priori)指在经验之前,先在心灵中存在的一种知识形式。先天知识并非来源于感官经验,而是独立于经验而存在的。

后天(a posteriori)指依赖于感觉经验的知识。

先验(traszendental)不仅仅是独立于经验的存在,也是获得经验所依赖的前提。先验必然是先天的。

超验/超越(transzendent)指超出人类经验所能认识的事物。

先验与超验的概念源于拉丁语,本无语义上的差异,是康德区分了两者,可以理解为先验(traszendental)是超验(transzendent)的派生。但康德对于术语的使用比较混乱,常有混用。

在康德哲学中,“先验”不涉及对象的内容,而只涉及人认识对象的形式。

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康德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单独的概念不构成知识,必须将两个概念通过谓词进行连接(如S是P)后,形成的判断语句才是知识。判断分为两类:

  • 分析判断:宾词已经蕴含在主词之中,因此无须依赖于经验,仅仅凭借对于语句本身的分析即可确认判断的对错。例如:“一条直线是笔直的。”
  • 综合判断: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进行的判断。例如:“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在康德之前,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普遍认为先天的知识必然是分析的,而综合判断必然是后天的。但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所以其来源必然是先天的;但对于科学知识获取又需要基于经验事实,所以属于综合判断。于是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于是判断又细分为三种:

  • 分析判断:分析判断必然是先天的。
  • 先天综合判断:独立于经验,但其获取又基于经验的知识。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知识。
  • 后天综合判断:纯粹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具有普遍性的判断。

康德在成为哲学家之前,曾经在大学里教了很久的科学,算是半个科学家,他将判断作为知识的基本单位应当受到这段经历的影响。此处也暴露了康德理论体系的缺陷,他对于部分术语的应用仍然缺乏进一步反思,如对于分析判断的论述,认为人类可以先天地具备分析能力,就预设了某种超越性语言学或符号学。

康德将数学分类为先天综合判断,他举了一个例子:任何的分析都无法在7和5中找到12,但 7+5=12 是独立于经验的。

不知道数学专业的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个归类,康德非常重视将数学纳入先验哲学的体系。

先验哲学

接下来,康德需要回应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如上文所说,科学知识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而形而上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满足同样的要求:一是不能由后天综合判断构成,那就不再具有普遍必然性;二是不能由分析判断构成,因为形而上学需要能够与现实世界产生关联,分析判断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属于“正确的废话”。

形而上学一般分成两部分:

  • 一般形而上学:即存在论/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逻辑结构、范畴体系等等。
  • 特殊形而上学:即神学,研究某一个特殊的超越存在。

在康德看来,科学的特殊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神的存在完全超出了经验的范畴,人类无法获取任何相关的经验,属于“超验”的领域,无法通过综合判断来构成,属于不可知的领域。

但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属于科学是有待讨论的,也是康德哲学的研究主线,康德将其称为先验哲学,用以研究知识的先天构成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分为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三个模块,分别研究人的感性、知性、理性。

先验感性论(感性)

直观是人与外部事物发生直接关系的能力。感性是人被事物刺激获得表象的能力。康德认为,感性直观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直观能力(早些时候的哲学家,特别是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有理智直观,即天赋观念)。先验感性论就是研究人的感性是否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康德将感性直观分为两类:基于经验的直观(后天直观),以及排除了经验内容后的纯直观(先天直观)。纯直观中,人类对于外部事物的直观形式就是空间,对于内部状态的直观形式就是时间。即,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是人类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

进一步地,人只能通过空间和时间来感知外部事物,但空间和时间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人类既无法知晓外部事物的真正存在形式,也无从了解自己通过空间和时间直观到的事物是否符合其真正存在形式。事物的本体就是物自体(德语:Ding an sich,英语:thing-in-itself,又译“自在之物”),物自体不可知。

所以,得出结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存在”属于超验的领域,人类无法通过经验获取关于它的真正知识。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就是一张白板,知识就像是笔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对洛克的理论进行批判反思,就可以发现它的问题,即:白板何以能够留下痕迹?白板能够被书写,说明它具备作为书写工具的能力。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同样存在一个问题:上帝赋予了观念,人类何以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观念?必然是人类具有接受这些观念的能力。康德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

康德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一个事实,就是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无法通过感性直观之外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唯理论“天赋观念”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康德又提出,在经验之外,人类是有感知外部事物的能力的,即纯直观(空间和时间),因此经验论的观点也被推翻了。

虽然相比于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康德的时空观开辟了一个主观主义的新视角,并否认空间和时间的绝对实在性。但康德将时空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认识先验框架,等于是又间接承认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先验分析论(知性)

人类通过感性只能获得经验材料(杂多表象),要将其发展为知识,还必须对经验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这就是知性所发挥的作用。简单而言,知性是知识的自发性,是人类下判断的能力。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在康德看来,二者对于知识同样重要,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提出,排除经验之后,知性也具有先天认识形式,康德称其为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相比于亚里士多德将范畴视作事物本身的存在形式和世界本身的逻辑结构,康德则是将范畴视作人类理解世界的逻辑结构,即先验逻辑。

康德提出来4组12个判断形式:量(全称、特称、单称)、质(肯定、否定、无限)、关系(直言、假言、选言)、模态(或然、实然、必然),对应的,就有4组12个范畴: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独立性、因果性、交互性)、模态(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康德提出先验逻辑,是为了与传统的形式逻辑进行区分。因为形式逻辑(三段论)固然正确,但只能对主词和宾词起到分析的作用,无法作用于内容而产生新的知识。因此,需要有一种能够提到综合作用的逻辑,来保障知识内容的正确性。这种综合不能来源于物自体,因为物自体不可知,也不能来源于感觉,因为感觉只能够被动接受杂多表象。康德将综合分为三类:

  • 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在同一瞬间的感觉中,对杂多表象进行区别和联系的能力
  • 想象中再现性的综合:在先后认识到的同一事物不同表象中,把握同一性的能力
  • 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将不同属性组合起来的能力

形式逻辑诞生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都是宗教背景浓厚的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知识本就是神赋予的,无须通过其他方式来保障知识内容的正确性。只有在康德所处的宗教信仰失落的时代,才需要研究知识内容的正确性。

现在,我们已经定义了知性的先天的认识形式(知性范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知性是否拥有先天的认识能力?换言之,知性范畴如何能够作用于经验材料(杂多表象)以形成知识?自我是“一”,表象是“多”,必然存在一种能动的力量在运用知性范畴,使得杂多表象能够统一成为我的知识。康德将这种力量称作先验统觉。先验统觉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亦即“我思”。康德总结道:

“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事物必须经由我思的中介才能成为表象,表象形成之初就先验地具有我思所赋予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也是表象能够在知性中进行综合的前提。

先验统觉的核心,就是我与我自身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以往的同一,都是分析性的同一(语法上主词和宾词的同一),而康德所追求的同一性,是综合的同一性,是将关于我的所有杂多表象统一为同一个“我”的能力。康德认为,只有以某一个综合的同一性为前提,分析的同一性才是可能的,起这个综合统一功能的东西,就是知性范畴。

自我同一性是整个先验哲学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康德哲学的视角转换,人类无法通过客体的自身同一性来支撑对于世界的认识,此时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就变得无比重要。事实上,后续费希特的哲学就是从自我同一性出发的。

应当注意的是,康德的知性范畴同时作用于感性直观,没有知性范畴就没有经验对象。如前所述,“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此处的“概念”其实就是知性范畴赋予杂多表象的规定性,是感性的综合。即便对象不存在,人也能够在直观中表象对象的能力,这个建构能力被康德称为先验想象力(也称为“生产的想象力”或“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即事物的杂多表象要经过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后,才综合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所以,知性范畴同时是知识和对象的先天条件。为解释范畴如何构建对象,康德又引入了先验图示(schema)的概念,作为与范畴(知性)和对象(感性)同质的中间环节,起沟通桥梁的作用,而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时间。

简言之,任何事物作为表象被直观到时,也必然已经受到先验想象力的综合,不存在未经综合的纯粹的表象。未经综合的东西叫做物自体,不可知,不可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是感性论与知性论的交叉,读起来比较混乱。先验想象力的运用本身是无意识的,属于感性环节,但它起的又是知性的综合功能,估计康德自己也没法很好地划分这两者,所以他不得不提出各种各样的新概念,像胶水一样将两者粘合起来。

综上所述,知性是康德理论理性的核心,是将杂多表象综合形成判断和知识的关键环节。康德将其总结为:

知性为自然立法。

此处的“自然”并不是指一般的大自然,而是指的是可经验的一切。

康德认识论中的认识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步骤:

      感性           先验想象力      先验统觉
事物 ------> 杂多表象 --------> 概念 --------> 判断/知识
      直观           先验图示        知性范畴

先验辩证论(理性)

人类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形成知识,但人类并不就此满足,于是理性开始发挥作用,将知识整理成为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完满性,即,理性的作用在于推理。如果说知性的对象是关于经验的知识,那么理性的对象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推理有三种形式:直言推理(S是P)、假言推理(如果……那么)、选言推理(或是……或是)。将直言推理推到极致,穷尽了所有宾词之后,将获得一个无法充当宾词的绝对主词,即灵魂;将假言推理推到极致,穷尽了所有条件和因果关系后,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即宇宙;将选言推理推到极致,穷尽了所有选项之后,将获得一切事物的大全,即上帝。于是理性得到了三个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宇宙和上帝,分别代表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全体的统一性。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念”或“理想的统一性”,它们不可被认识,只是作为推动认识发展的理想而存在。康德将对灵魂、宇宙和上帝的研究分别称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

对应了笛卡尔提出的三条公理: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物质世界存在。

形而上学存在的问题就是试图把理念当作现实去追求,导致缺乏经验材料而无法获取有效的知识。所以以理念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然而,当理性却偏偏要追求“理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举出四组二律背反,各由正题和反题组成:

  • 正题:时间有起点,空间有界限;反题:时间与空间是无限的。
  • 正题:每一个复合实体既是由单纯部分组成的;反题:复合实体不是由单纯部分组成的。
  • 正题:在自然因果律外,存在一个自由因(不再有原因的原因);反题:一切都服从自然因果关系,没有自由。
  • 正题:存在某种必然的存在者;反题: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存在者,一切都是偶然的。

这四组二律背反有很强的时代性。康德用归谬法分别证明了四组二律背反,证明略,“二律背反”的证明过程被康德称作“辩证法”。

以上就是康德最重要的工作,他解决了科学知识中的理性的普遍性与经验偶然性之间的冲突。经验固然是偶然的,但人类赖以接受和加工经验的先验框架(感性直观、知性范畴和先验统觉)是普遍必然的,因此科学是可能的,而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感性直观、先验统觉、知性范畴等等,都是内在于人类思维的规定性,人归根结底是在和这些规定性打交道。

对于科学体系来说,康德哲学至关重要,它揭示了一个真相:科学规律仅仅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描述自然的一套标尺,而不是自然本身。诸如电子、以太、黑洞、重力等等,都不是什么实在之物,而是物理学模型,有助于认识世界则存之,无助于解释世界则弃之。

实践理性(道德哲学)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是加以思考,景仰和敬畏愈是充盈我们的心灵: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批判,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毁灭形而上学,而是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误入歧途”。传统的形而上学致力于探索世界的终极原因,如果将这项工作推到极致,将陷入彻底的决定论,从而否定人类意志和自由的存在,剥夺人的独立性,将人类降格为某个终极存在的附属或者分殊,人类理性也将失去意义。这是康德无法接受的。

于是,康德从认识的层面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但他留了一个尾巴,即“物自体”。康德提出,理论理性所研究的认识能力,仅适用于自然的必然性,但物自体的存在,说明在必然之外,有另一股力量作用于这个世界,这就是自由。实现自由的方式,就是人类实践,因此,在理论理性之外,人类的实践理性也纳入康德的研究范围。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才是人类理性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理论理性使得人类具有认识必然性的能力;而实践理性则赋予人类追求自由的能力。康德表示:

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因为提出了“物自体”,康德往往被认为是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但从康德的角度看来,二元论和不可知论是必要的,也是康德实践理性的出发点。正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表象世界)和世界本体之间存在不可弥合的裂隙,才使得人类能够以自身为出发点进行抉择。如果世界不存在不可知的维度,一切都是可知且必然的,那自由就无从谈起。

康德的二元论归根结底是自然必然性和人类理性的二元对立。在康德看来,人类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也是理性个体,因此需要同时服从于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自然法则是必然性的法则,以“是”为系词,在自然法则下,万物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律;理性法则是自由的法则,以“应该”为系词,理性法则是人类区别于万物之所在,只有遵循理性法则,人类才具有价值、尊严和力量,这个理性法则,康德称之为道德。在康德的理论体系中,相比于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具有更高的地位。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有限和无知的,所以人是自由的。全知的存在反而要受到必然性和利害关系的约束,成为上帝的傀儡。这段康德是在和斯宾诺莎唱反调。

如前文所述,康德将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别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和自由,这也意味着自由本身的不可认识、不可讨论。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前提,而道德法则则是自由的认识途径。因此,康德实践理性(道德哲学)的核心,就是论证道德法则的现实性,从而证明自由的现实性。自由在人身上具体体现为意志,分为两类,当意志的规定性仅限于个人时,就是主观准则,而如果意志对所有人均有效,就是客观法则。康德的目标,就是论证道德准则属于客观法则。

康德将道德看作是一种无条件遵守的准则,即“定言命令”。在康德看来,只有将道德本身视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能称作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法则符合三条公理:

  • 普遍性公理:你的行动要能够使得你的主观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客观法则。即,你的行为的目标是使得所有有理性者都遵循你的准则。
  • 质料公理:行动要始终将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看作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换言之,你的目的可以成为所有有理性者的目的,即理性自身的目的。
  • 自律性公理:有理性者的意志同时也是普遍立法意志。即,每一个有理性者都要出于自身意志将自己视为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上述三条公式层层递进,最终总结为一句话:

理性为自身立法。

有理性者的自由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然后遵守的能力,简言之,自由即自律

“随心所欲不意味着自由”是公认的观点,一方面,人始终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在物理上无法彻底自由;另一方面,当一个人被欲望控制,他的行为也将受到限制,很难称作自由。斯宾诺莎首先提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康德对斯宾诺莎伦理学作了细化和拓展,指出这里“必然性”指的不是外在的自然必然性,是人类理性所树立的必然性,而是内在于人的道德准则。这就避免了斯宾诺莎哲学所可能导向的决定论倾向,而真正保留了“自由”的内核。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康德实践理性中最重要的原则,但这还不够,因为人同时是自然和理性的存在,在道德之外,在自然的领域,人类还追求幸福。因此,道德是最高的善,但不够完满,幸福和道德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完满,康德称之为“至善”。这又构成了一对二律背反:要么对幸福的追求构成道德准则,要么道德准则是幸福的原因。康德认为,这二者无法构成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应当首先追求道德,幸福是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副产物。要实现“至善”,康德提出了三条公理(逻辑前提):

  • 意志自由:人类具有不受感觉世界限制,仅服从于理智世界的道德准则决定自身意志的能力。意志自由是道德的前提。
  • 灵魂不朽:人类是有限的存在,必然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那么如果人还需要追求至善,就必须假定人类能够突破自然法则限制,永恒存在。灵魂不朽是道德行为实现的前提。
  • 上帝存在:必须有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来协调自然世界和理性世界,保证幸福与道德准则是可同时实现的,所以必须假定上帝存在。

传统宗教哲学不同的是,传统宗教中,上帝是道德存在的原因,而在康德这里,神学是建基于道德的。

这里体现了康德的不彻底性。他对于幸福的追求很有功利主义的影子,但他又抛不掉道德追求,就只好假设一个上帝出来糊弄事情,跟笛卡尔一样。不过,说是假设,但又不能真的仅是假设。康德的态度是明确的,理论理性批判上帝,是因为上帝不存在;实践理性重新树立一个上帝,是因为人类需要一个上帝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目的。事实上康德知道所谓的“上帝”不过是个幌子,他只是在号召人们去追求所谓“至善”罢了,前面讲的所有的目标、所有的理性,都是在为这个“至善”服务。“至善”本身不是形而上学的,是人通过“立法”的方式,在实践当中树立的。

进一步说,康德其实塑造了一个“无能”的上帝。如果将世界整体看作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那么这个存在本身具有无法调解的内在矛盾,而祂对此无能为力,必须创造出人类这样的有限存在,通过伦理抉择反过来改造这个世界。上帝唯一的问题在于祂不够“有限”。再进一步说,因为有了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朽,所以人类可以以上帝的姿态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康德又回到了斯宾诺莎。

判断力批判

康德将理性能力划分为自然和自由两个领域,哲学也对应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部分。于是出现了新问题:必然和自由二者之间应该如何沟通?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调和二者的桥梁,就是判断力。康德提出有两类判断力:

  • 规定的判断力:给定一个普遍都法则,将特殊归于普遍法则之下的能力。其先验原理就是知性范畴。
  • 反思的判断力:从个别的经验出发,总结归纳经验的能力。其先验原理是“合目的性原理”。

规定的判断力已经在理论理性中充分讨论,《判断力批判》主要讨论的是反思的判断力,即合目的性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 形式的合目的性,又叫主观的合目的性,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
  • 质料的合目的性,又叫客观的合目的性,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

判断力批判也相应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在康德看来,美是事物的形式引起了人主观的愉悦。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从“量”的方面看,美是没有概念的普遍性,审美判断仅以单个具体事物作为对象;从“关系”的方面看,美没有客观的目的,但符合了人的主观意愿;从“样式”的方面看,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美的形象与美感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

康德将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目的论体系,因此自然必然有一个最高目的,其他所有目的都导向这个最高目的。康德认为,这个最高目的就是人的文化。文化指的是人自由地运用一切自然目的能力的产物,是人以自身的主观能力建立起的一个异于自然世界的又一个世界。而文化当中,如果要找出一个终极的目的,那就是人的道德。

至此,判断力作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从目的论的角度,将自然和道德通过合目的性原理拼接到一起。

康德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第一个将主体性摆上台前,确立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也确立了现代哲学的几条公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理性者为自身立法、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等。但从现在的角度看,康德的体系是远远不够彻底的,正如费希特评价的那样,康德还不够康德。康德的体系当中,还留有太多传统形而上学残留,为了调和理性与经验加入了太多未经反思的概念,还有二元论、不可知论等等问题,以至于对于很多事情的解释要么模棱两可,要么教条主义,到了判断力批判开始狂打补丁,呈现出一种庸俗的辩证法。好在康德建立的这套哲学体系足够地开放,后来者们可以自由地在他的基础上面打补丁或者另起炉灶。

达成成就:跨过康德之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