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4/01/07 23:21

关于西方伪史论的讨论

历史唯物主义

很多人将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这样两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不能算错,但如果只有这两句话,很容易会陷入“唯生产力”论的陷阱,然后就会变成奇怪的暴论制造机。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读过高中政治课本的都知道,如果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中选出最核心的一个词,那便是“实践”。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其实可以概括为“历史不是凭空产生的,历史是实践出来的,历史的发展是社会上各种力量相互冲突、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也可以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任何历史上的存在,必然要有一个合乎人类理性的发展脉络,也必然是以历史现实作为根基的。

西方伪史论

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的基础作为铺垫之后,我们可以来聊聊“西方伪史论”了。

西方伪史论的观点有各种各样的流派:有的认为西方历史的文物证据不足,所以古希腊时不存在的;有的认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繁荣昌盛,西方历史就是盗窃中华文明成果的历史,微积分就是从永乐大典里抄的;还有的认为伪造历史岁月史书是西方人的传统艺能,所以西方历史肯定是假的,尤其是他们所普遍宣扬的那些。

这些观点中,排除那些显然是无稽之谈的观点,其实多少有点道理,毕竟现代历史学就是构建在各种史料和文物证据的基础上的。但正如我在开头所说,讨论历史不能沉迷于故纸堆或者挖出来的文物中,因为史料可以是伪作,文物也可以伪造。我相信在座的诸位真正属于历史或考古领域专业人士的并不多;就算你是专业人士,你的网络辩论技巧也未必高过知乎同僚。

所以,我们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工具。当我们讨论西方历史的时候,应当基于现实而不是史料去讨论,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具体聊聊怎么分析。

科技史

科技应该是西方历史里面最难被证伪的东西了,毕竟现在还有很多领域被卡着脖子呢。

我们以牛顿作为讨论的起点。在本章节后面的讨论中,我们默认存在艾萨克·牛顿这个英国人,也承认他在物理、数学等方面的成就,如果你认为牛顿其实是一个姓牛的清朝人,他的理论都是抄的永乐大典,那么也可以换一个你认为真实存在的西方科学家,然后用相似的方法去进行论证。

我们都知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给出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公式。显然这不可能真的是因为他被苹果砸中了头,因为引力的提出需要即为深厚的天文学和数学基础。恰好在这两个领域,西方具有上千年的积累。

首先,人们需要有引力或者重力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下坠”,这个观点由伽利略提供。

  • 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提出重力概念,认为万物具有向“重力中心”运动的趋势;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等,为哥白尼主义提供观测数据支持。

其次,引力平方反比公式的理论前提是人们已经确认“行星环绕恒星”或者说“小天体环绕大天梯”这一基本的天体运行规律。这个观点由哥白尼和布鲁诺提供。

  •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在《天体运行论》中基于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颠覆了西方千年来的托勒密地心说体系,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并提出地球、各大行星的运动方式,用复杂的数学计算描述了视差、日食月食、合冲等天文现象。
  •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年~1600年2月17日)在《论无限、宇宙与众世界》中提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也并非宇宙中心,宇宙中存在无数个太阳、无数个地球,每个太阳和地球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为后来的宇宙理论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宇宙无限的思想来源于库萨的尼古拉《论有学识的无知》一书)

第三,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正圆轨道理论与现实并不符合,有较大的的误差,要提出引力平方反比公式需要大量更加精确的观测数据和更加贴近观测数据的经验归纳,这些由第谷和开普特提供。

  •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在瑞典汶岛上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凭借肉眼观测记录了大量天文数据。
  • 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是第谷的弟子,基于第谷提供的大量观测数据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将哥白尼的正圆轨道理论修正为椭圆轨道。

最后,上述这些伟大的天文学家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靶子,那就是古罗马的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年~168年)所构建的地心说体系,而地心说的源头又是伪史论者最喜欢否定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到这里,关于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就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牛顿。

这条发展路线上,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你要否定掉某一个人的存在,那么就相当于硬生生地将这个链条劈断,在历史上挖了一个大坑。如果你要否定古罗马的存在,那么你就要说明近代天文学家所反对的地心说理论体系从何而来;如果你要否定古希腊的存在,那么你就要说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一整套旧世界体系(譬如关于元素、运动的观点)从何而来。

宗教史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基督教的发展。

在世界上各种宗教当中,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体系,如佛教、道教、神道教、古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等,都是一水的多神信仰体系,而闪米特三大宗教却是特殊到没有朋友的一神教,那么它必然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我们此处仅讨论基督教。

首先,我们承认基督教是现实存在的。现存的基督教教派中,有以梵蒂冈教廷为代表的天主教派,有中东欧人民广泛信仰的东正教,也有由路德派、加尔文派、圣公会等一系列教派组成的新教。其中:

  • 新教是马丁·路德(1483~1546)1517年发起的宗教改革后所诞生的教派,是现在美国、英国等昂撒国家主要信仰的教派;
  • 天主教与东正教是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产物,分析其原因,有对于“三位一体”教义理解上的分歧,有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权力斗争,也有东罗马帝国与西方日耳曼民族的冲突。

进一步了解基督教的教义,可以知道“三位一体”教义来源于罗马帝国时代的教父哲学,其中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有重要贡献:

  • 德尔图良(150~230)发明了“位格”“本质”的概念,提出圣父、圣子、圣灵都可以被称为神,共享同一个本体,但各自又能够独立行动。
  •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发展了德尔图良的“三位一体”教义,认为这三者在作为概念提及时略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完全平等。

那么,为什么需要“三位一体”教义?是为了回答以下问题:

  • 耶稣是否是神?如果是,那么神就不是唯一的;如果不是,那么耶稣凭什么拯救人类?所以,耶稣必须与神是一体的。
  • 耶稣死后,人类如何与神沟通?因此产生了圣灵的概念。人是通过圣灵与神联系的;只有圣灵与神是一体的,人才能够与神联系。

这里有一个人非常重要,就是耶稣,耶稣是何许人也?

  • 耶稣是公元一世纪的时候犹太教的一个传教者,扩展了犹太教的信徒范围,创立了最早的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总督钉在了十字架上。他的后继者将耶稣塑造为救世主。是否承认耶稣的救世主身份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上的重要分歧。

基督教教义来源于犹太教,犹太教又是什么?

  • 《圣经旧约》实际上就是犹太教圣经《塔纳赫》。犹太教起源于犹太民族早期的多神信仰,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诞生于一个首领叫亚伯拉罕的犹太部落中,后来在雅各、以撒、摩西等人的努力下逐渐扩散到整个犹太族群中。

《旧约》作为早期的宗教经典,还保留有一些早期犹太教多神论时期的人格化色彩,与人们对于神“全知、全能、全善”的要求不符,于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先驱者又想尽办法对其教义进行修补,典型的有斐洛和普罗提诺:

  • 斐洛(约前20年~约公元50年)使用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用于解释犹太教经典《旧约圣经》,不再将其视为精确的历史文本,而是通过寓言的方式进行解读。
  • 普罗提诺(204~270)提出“新柏拉图主义”,融合了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太一”论与斯多亚主义的神秘学观点。新柏拉图主义中的“流溢说”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理论基础。

于是,我们又构建起了一条完整(虽然较为粗糙)的基督教发展的逻辑链路,这一条链路包含了古希腊哲学、犹太教、古罗马、东西罗马、宗教改革等等许多环节。同样,如果你要否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等于是将基督教的历史一分为二,等于是在事实上否定了基督教的现实存在。

总结

说这么多,我其实并无意否定或反对“西方伪史论”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观点。但是,无论你持有怎样的立场,都不能否认历史的现实性。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