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4/05/18 21:08

哲学史学习笔记(三) 近代哲学1 基督教的变革

文艺复兴之后,紧接着就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哲学的主导地位逐渐从经院当中流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这样的转变首先是在基督教内部发生,这主要体现为神智学思想的兴起。哲学家们提出,人可以通过理性思辨的方法来通向上帝,这极大解放了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成为宗教改革中重要的思想基础。逐渐地,哲学从神学中剥离出来,回到了世俗当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章里提到的哲学家都是德国人。德国似乎特别容易出基督教的二五仔,可能是因为说拉丁文的教会老爷根本不在乎这些操着日耳曼方言的乡巴佬。这个漏洞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基督教哲学的活力,避免其在经院当中彻底地僵化,也让德语保持了一定的哲学底色,为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定基础。

神智学

神智学(Theosophy),由希腊语“神”(theos)与“智慧”(sophia)结合而成,研究用智慧达到神圣维度的方式,或者说“如何用理性思辨达成与神的连结”,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神智学传统可以上溯至新柏拉图主义和诺斯替主义,并在经院哲学中重新被发扬,成为基督教变革过程中个人主义发生的土壤。

神智学观点往往认为,人的智慧并不出于人本身,而是神的智慧的一部分。当人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其实是神在思考,当人在言说的时候,其实是神在言说。此时,用理性思辨去理解神的行为,就成了神的自我审视和表达,而神智学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即神的自我补全。而人正是通过这样的理性思辨的过程,才能通晓神的意志,认识绝对真理,最终获得救赎。

此时,人就具有了神性,“人思”即是“神思”。这是人类思想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

埃克哈特大师

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 原名约翰尼斯·埃克哈特, Johannes Eckhart, 1260 - 1327),德国(神罗)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贵族家庭。1275年加入多明我会,与托马斯·阿奎那同是大阿尔伯特的学生。

对埃克哈特大师的二十八句话的谴责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商务印书馆, 2017. 522-530.

对埃克哈特大师二十八句话的谴责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曾于1329年3月27日谴责了埃克哈特大师28句言论并将相关言论判为异端。遗憾的是,埃克哈特大师已于该谴责发布前两年去世了。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的的理论被批为异端的部分原因:他不承认上帝的三位一体,或者说,他并不在乎这一条,同时还有泛神论的色彩。

埃克哈特的神更接近于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种静止且唯一的“太一”,或者“神性”。“神性”是神之为神的依据,但不是神本身。只有这个“太一”是真实存在的,一切被造物,以及附加于其上的行为和理性,都是幻象,最终将要归于“太一”。而主流教义中的上帝,埃克哈特将其视作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上帝需要从“神性”当中“涌现”出来。但进一步说,由于上帝“涌现”之前什么都不存在(因为无法符号化),所以神的本性即是一种“虚无”。

灵魂与理性

周锴.论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9(07):131-133.

作为经院哲学家,埃克哈特同样要思考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埃克哈特认为,理性是上帝给予人的“灵魂火花”,存在于灵魂的深处,因此人的灵魂具有了上帝的特征,从而能够与上帝合一。但是,灵魂驻于肉体之中,所以相比于上帝而言是有限的。

埃克哈特的理性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因为理性来自于上帝,它无须通过观察世界来获得真理,而是要通过内在的自省。所以,埃克哈特推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人无须也不应该在群体的宗教活动中找到回归上帝的途径,而是应该以个体的身份来与上帝合一。

那么,人应该如何贯彻这些理念呢?埃克哈特认为,灵魂本身具有净化的力量。事物是杂多的,人通过感官体验到的万物中包含着矛盾,而人要通过灵魂——或者说灵魂中包含的理性——来进行净化,即找到万物中的对立,并在对立之中将其统一。再具体一点,就是人要通过理性来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无性,以一种神秘主义的姿态摈弃事物外表上的差异性,直达其背后的神圣本质。如果这种“统一”的活动失败,那么就导向事物的死亡。

结合上面两段,埃克哈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了“人的主体性即为否定性”这一命题。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匮乏,才能够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说得更明白一些,匮乏和否定性推动着这个世界运转。(虚无)因为匮乏,所以世界涌现出来;世界因为匮乏,所以生成了万物;万物因为匮乏,所以有了人类;人类因为匮乏,所以有了七情六欲,所以孜孜以求。

但是匮乏本身会自我遗忘,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就在于,人忘记了自己匮乏的本质,而错误地将虚假地呈现于感官中现象当做是真实,于是成为了幻象的奴隶,限于各种二元对立中无法自拔。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 - 1546),神学教授,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基督新教创立者,代表作《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又称《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理由,开始大卖赎罪券。路德对这一行为表示质疑,并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认为这些人在挖信仰的墙角。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对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即阿奎那主义)很不满意,因为其过于强调利用理性导向信仰,而没有体现“上帝的爱”。在阅读《圣经》时,他注意到这一段:

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人书1:17

他认为,“上帝的义”指的不是对于罪愆的惩治,而是“因信称义”,此时,上帝便从一个公正而震怒的形象,转变为了仁慈和恩典。此时,人便不再是因为畏惧审判而被迫信仰,那是虚假的虔诚,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只有神是完全自由的,而人只是分有神的自由的一部分,人的自由意志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人通过自由意志做出的善功不足以使人得救,必须通过信仰来达成。人应该因为自身信仰而获得与神的连结,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东西。

信仰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在于人的内心,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确信。人必须基于自由意志给出信仰,才能够称为虔诚。在这一对“神-人”关系中,第三者被彻底排除了,僧侣和教会不再能够介入其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父,而教会也不再能够以信仰为名压迫和奴役人民。

埃克哈特大师和马丁·路德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讲有限的人的个体与无限的神联结在一起。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重视《圣经》中对于历史的描述,在他眼中,基督耶稣对于世人罪孽的背负,正是上帝的恩典和救赎。

在路德看来,教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基督教教义的违背,因为最初的基督教并没有教会那样叠床架屋的权力结构,也没有复杂繁琐的宗教仪式。真正的基督教,或者说原初的基督教,是一批在基督耶稣的带领下,在神的圣光照耀下,反抗堕落腐败的罗马帝国的社会底层人民。正是由于内心对于神的信仰,这些不被社会所承认的边缘人才能一步步地将神的福音传播开去,才能最终获救。这些义人之所以光荣,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权力,而是因为他们内心对神有着坚定的信仰,并为此付出了苦行与牺牲。

神之所以值得信仰,不是因为祂是神,而是因为有基督耶稣在身体力行地拯救陷入苦海地人民。所以,作为人的基督耶稣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那位。

而教廷的建立(说得就是教父哲学那帮子人)则是对基督耶稣的背叛,教宗以及诸多的主教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垄断了对上帝的信仰,并以此压迫并剥削着无数的信徒。或者说,是教会窃取了神的权柄,用以满足少数人的欲望。而路德的宗教改革正是对原初基督教的复兴。路德还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从此打破了教会对于知识和释经权的垄断。

路德的所作所为,在理论和事实上取消了天主教会的存在合法性,造成了天主教会与新教的尖锐对立。路德因此被逐出教会,他躲到支持新教的萨克森选帝侯的领地中避开了教会的惩罚。随着宗教改革愈演愈烈,争端逐渐从宗教内部发展到拥护新教和天主教两股势力之间,成为后来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应当说,宗教改革这整个事件背后,是世俗王权和天主教会的争端。世俗王权不愿意继续臣服于教会,在经济上,不再成为教会敛财的中介,在政治上,也需要从教会手中夺回宗教这一意识形态工具。路德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争端,对天主教会来了个“中心开花”。这也是思想对于现实的反作用的体现,思想的现代化促进了政治格局的现代化,我认为,可以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看作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滥觞。

达成成就:回到基督

梵尼尼

卢西利奥·梵尼尼(Lucilio Vanini,1585年 - 1619年2月9日),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天主教徒、博物学家、医生,笔名尤里乌斯·恺撒·梵尼尼(Giulio Cesare)。梵尼尼并非是一个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学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思想以及宗教改革的成果,并以此对抗天主教教义,也因此受到通缉而东躲西藏。在躲避至英国时,他曾一度改信新教,但最终由于宣传无神论和渎神被天主教会逮捕并处死。

梵尼尼提出,超自然现象的真正起源是人类的想象力,它有时可以改变外部现实的表象。他认为,教会是塑造错误信仰以获得财富和权力的“冒名顶替者”和统治者,“所有宗教事物都是虚假和虚假的原则,以教导天真的民众,当无法达到理性时,至少要实践信仰”。

梵尼尼曾证明“魔鬼比上帝更加强力”:

  1.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2. 基督被黑暗势力钉死在十字架上;
  3. 上帝希望一切人都得救,但是天主教徒相比异教徒总是少数

梵尼尼否认灵魂的不朽,并攻击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像布鲁诺一样,他支持哥白尼日心说体系,否认了日常世界和天体世界之间的区别,认为两者都是由相同的可腐败材料组成的。他提出一种机械式的自然神论。他构想了生物物种普遍转化的形式,提出人来自“与人有关的动物,例如猿和猴子”,这是最早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论观点。

理性和信仰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并且逐渐占据了上风。天主教会的过激反应证明了这一点。

雅各·波墨

雅各·波墨的作品目前没有完整的中译本,可以通过以下文章进行了解。

李英伟. 真正的德国气派——波墨思想初探[D].同济大学,2008.

德国的第一位哲学家:雅各·波墨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 商务印书馆, 2017, 34-64.

雅各·波墨(Jakob Boehme, 1575年4月24日 - 1624年11月17日),德国神智学家、鞋匠,被黑格尔称为“第一位德意志哲学家”,代表作是《曙光(Aurora)》。

波墨的哲学启蒙来自于他所经历过的一些神秘体验,如放牧时看到的洞穴和黄金、锡器的闪光等。这些影像在他的心中引发了极大的喜悦,他认为这是通向事物本质和神的道路,并开启了他对于神秘主义和神智学的研究。

波墨出身鞋匠,没有受到过什么高级教育,因此他的作品在术语的使用上十分粗糙,没有使用传统的哲学语言进行书写,而是大量地使用日常名词进行喻指,如“酸、甜、苦、辣、硝石、水银、爱、愤怒、太阳、星辰”等,有浓重的神秘主义和炼金术的色彩,这导致他的作品晦涩难读。

神与宇宙的涌现

波墨并不把神看作是空洞的同一,而是对立物的分化同一。流俗的观点只是将神看作爱与光明的化身,而在波墨看来,神其实是黑暗与光明、爱与恨等对立面的同一。对立的两方被 Qual(德语,痛苦)所区隔。波墨将神称为“伟大的硝”,指酸碱中和后得到的中性产物(硝酸钾),即意味着对立双方的同一。

根据黑格尔的解读,这里的 Qual 意味着事物内在的分裂与否定性,是纯粹的否定。波墨在此基础上,推出了 Quelle(德语,源泉)、Qualitat(德语,性质)、Quallitat(德语,涌流性)。通过玩谐音梗,波墨具有了一种原始的辩证法。

神的自我分裂并不是简单的诺斯替式的二元对立。在波墨看来,如果没有一个对立面,那么任何事物都无法揭示自身的存在,也因此无法产生对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需要在一个他者的映衬下显现(正如人要在镜子中看见自己),而神无法将一个普通的事物当作镜子(因为此时正在神自我涌现之前,尚未产生出万物),只能自我分离,通过内在的对立将自己显现出来。这就是自我的他者化差异的同一性

那么,在涌现之前,神是什么?神是一切,这代表着三位一体中“圣父”的格。此时,一切都还未显现,神在自身之中,呈现为一片虚无、混沌与黑暗。而祂的自我分裂使得万物从中流淌出来,这种流淌的力量代表“圣子”的格。圣子在圣父的内部,如太阳照亮宇宙一样放射光芒,是神的自我显现,也是神的自我言说。圣子的出现,代表着神的渴望,即“虚无”对“存在”的渴望,“黑暗”对“光明”的渴望。这种渴望,反映了一种原初意志和欲望,是世界产生的最重要的力量,它比一切的存在都更要有力。

根据黑格尔的解读,圣子不断流淌,对应从 Nichts(无物)产生 Ichts(某物)的过程,其中又包含着自我意识的 Ich(我)。又是一个文字游戏。

此处“圣父”和“圣子”的二分正是继承于埃克哈特大师“神性”与“神”的二分。

在波墨看来,恶是来源于神之中的,神的自我流淌产生出一个神的对立面,波墨称之为路西法(Lucifer, 拉丁文意为启明星),即堕落天使或魔鬼。这个路西法是神产生的第一位圣子。亦即,神通过自我分裂产生了恶、魔鬼和地狱,波墨将这个过程称为“神的震怒”。后来,神用基督取代了这个堕落的玩意儿。

波墨的观点被教会判定为异端,并因此受到了大量的攻击。波墨的理论体系可以看作是在用神智学理论和神秘主义修补传统的神学体系。这两套体系在根子上就不相容,因此必然走向失败,但是这些失败的尝试依旧启发了后来的德意志哲学。作为一个鞋匠出身的民间哲学家,波墨奇迹般地完成了从基督教神学向德意志古典哲学的转向。

达成成就:真正的德国气派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