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4/04/14 23:47

哲学史学习笔记(二) 中世纪篇1 基督教哲学前奏——新柏拉图主义

本系列文章(可能的)参考内容(排名分先后):

  1. 各哲学家著作中译本
  2. 英文维基百科对应哲学家词条
  3. 未明子B站相关视频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 2017.
  5.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公开课

自希腊被马其顿王国吞并后,城邦的政治环境恶化以及外部的战争威胁导致古希腊哲学逐渐由盛转衰。古希腊末期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其关注点从普世的美德和理念,逐渐转向人类的心灵。此时,哲学成为了一种治愈心灵的“药方”。人们越来越难以从世俗和现实当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于是哲学研究的内容也逐渐神秘化。

另一边,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此时的基督教还在草创阶段,宗教教义尚不完善,宗教的经典也主要是犹太教的《塔纳赫》(即《圣经旧约》)。

犹太教是天启宗教的源头,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犹太教的前身是一种多神教,在犹太民族先驱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等人的改革下,犹太人逐渐放弃多神信仰,转而信仰唯一神。犹太教是一种纯粹的民族性宗教,只允许犹太人信仰。

拿撒勒人耶稣作为犹太教的一名传教士,为拓宽信众,在罗马帝国展开传教活动,吸纳犹太人以外的信徒,逐渐建立起一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异端),这个教派发展成为后来的基督教。耶稣也因为传播异端邪说而被犹太人和罗马总督联手杀害。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一个基本分歧在救世主(弥赛亚)的身份认定上。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而犹太教认为救世主尚未降临。这和两个教派的基本受众和现状是一致的,毕竟犹太人现在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笑)。

在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双向奔赴之下,基督教教义融合了大量希腊哲学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基督教哲学体系。而古希腊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不断加强,成为基督教哲学的注解。

本章节所述内容可以看作是古希腊哲学的终场,也可以理解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滥觞。

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开始,到公元529年雅典学院关闭为止,历时千年。

中世纪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段时间,中世纪之前是罗马帝国,中世纪之后是文艺复兴。这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因此可以说中世纪的西方哲学就是基督教的哲学。一般认为基督教哲学盛行于从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横跨一千余年。

古希腊哲学主要研究的是本体论问题,即“什么是存在”。基督教哲学基本不讨论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神本身是唯一自为的存在,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哲学所研究的唯一内容,就是人应当如何认识上帝,进而如何信仰和侍奉上帝。

近现代哲学,尤其是康德之后的哲学,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即“人怎样认识存在”。因此,基督教哲学可以看作是是在这古希腊哲学与近现代哲学之间的一个承接和过渡。

斐洛

斐洛(Philo Judeaus, 约前20年 - 约公元50年)居住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一名希腊化的犹太人哲学家。斐洛首先将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用于解释犹太教经典《旧约圣经》,是宗教哲学的先驱,也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先驱。

作为一个犹太人,斐洛具有犹太教信仰。同时,作为一个希腊的学者,斐洛又重视人类理性的作用。

一种说法是,斐洛可能不太会讲希伯来语,他看的圣经都是希腊语译本。

《旧约》作为早期的宗教经典,还保留有一些早期犹太教多神论时期的人格化色彩,具有大量荒诞可笑之处。这与一神教中对神“全知、全能、全善”的要求不符。既然《旧约》的文字具有不合理之处,斐洛就不再将其视为精确的历史文本,而是通过寓言的方式进行解读。斐洛开始引入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主要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经典:

  • 理念论:神使用理念(逻各斯)创造世俗世界,逻各斯是上帝的影子,是上帝干预世界的中介
  • 分离说:神是绝对理念的化身,与世俗世界绝对隔离
  • 摩西先知:哲学家,负责向世人传达和解释上帝的意思
  • 天使:理念
  • 善与恶:精神与物质
  • 亚当与夏娃:理智与情感
  • 蛇:欲望的诱惑
  • ...

不严格地说,斐洛是第一个神学家,是XJB解释圣经的万恶之源。

诺斯替主义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 也译为诺斯底主义)是基督教的早期教派之一,提出者是瓦伦提诺(Valentinus, 100 - 180,这个瓦伦提诺并不是情人节的那个圣瓦伦丁)。

诺斯替的词源是希腊语知识(Gnosis),诺斯替主义将其解释为灵知或者对于神圣本质的洞察力。这种灵知是人获得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诺斯替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存在一个最高神(Monad, One, Absolute, Bythos ...)。这个最高神是一种纯粹的而非物质的存在。从至高无上的神中,诞生了(分裂出)若干对二元组(半神,Aeons)。这些半神在神的身边由近及远排列,越远的半神就越堕落。其中,最远的 Sophia(希腊语:智慧)独立(错误地)创造出了Demiurge(希腊语:工匠),而 Demiurge 创造了尘世,也就是物质世界。

Demiurge 是犹太教的上帝,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或感官世界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尘世的诞生是一种错误,也是一种罪孽。但生活在尘世中的人是来源于那个至高而唯一的神的,所以人诞生的目的,或者使命,就是自我拯救,并回归神的怀抱。而自我拯救的方法,就是获取超越性的灵知。

在诺斯替主义的叙事话语中,世界诞生于一场分裂和动荡,人所身处的尘世从上界剥离并堕落。而人所需要做的,就是从不断寻找回归上界的方法。此处的人不同于后来基督教教义中的神创物,而是神本身的一部分。人是神在一系列二元对立运动中分裂出来的碎片,而人回归上界的过程,就是神自我补完的过程。

原神玩家对这一套应该比较熟悉。

大概就是一坨屎炸成了碎片,每一个碎片变成一个蛆,蠕动着聚集到一起再变成一个完整的屎山的过程。

诺斯替主义理论的一个目的,或者说大多数基督教哲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解释全知全能全善的神与现实中的罪恶的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被称作“神正论”。诺斯替主义的解法是,神并不直接干预尘世,一切都是那些中介(半神)做的,尘世的诞生本身就是堕落和罪恶的结果。

将“罪恶”的黑锅甩到中介身上,从而保证了神本身的纯洁性。

诺斯替主义这套理论不太像是一神教的教义,反而更像是某种多神教的创世神话,可以看出其受到希腊文化影响之深。虽然诺斯替主义者自认为是基督徒,但这套理论显然并不符合主流的基督教的教义。

诺斯替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教廷视为异端而遭到封禁。但这套理论依旧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摩尼教的教义就来自于诺斯替主义。后来对诺斯替主义的研究也常常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诺斯替主义被基督教内部人士称为“走了邪路的新柏拉图主义”。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大概是认为只有通过神秘的灵知才能获得救赎,这种观点更像是某种地下小邪教的教义,不适用于调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扩大信仰,所以最终败给了“三位一体”论。

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源于柏拉图的学说,融合了巴门尼德的“太一”论与斯多亚主义的神秘学观点,是古希腊哲学的最终形态,创建者是普罗提诺(Plotinus, 204 - 270)。

前文提到的菲洛和诺斯替主义也常常被看作新柏拉图主义的一部分。

流溢说

新柏拉图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流溢说”:

  • 世界最根本的存在是“太一”。太一是纯粹的、超然的、不可认识、不可名状的。
  • 完满的太一流溢出来,成为“努斯”,即普遍精神。努斯是可以被认识和描述的。
  • 努斯的进一步流溢,产生灵魂。灵魂可以作用于物质世界。

“流溢说”是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改进,且修补了“分离说”带来的不自洽。既保证了“太一”,即绝对理念的超然,又解释了理念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产生作用。

“流溢说”认为,太一、努斯和灵魂三者是三个本体,但又是同一的。这个观点后来被基督教解释成“三位一体”的教义:太一是圣父,努斯是圣子,灵魂是圣灵。

太一是上帝,是唯一真神;努斯是教士,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灵魂是信众,是上帝的子民。

神正论

普罗提诺认为,理念,或者灵魂代表着善,而缺少灵魂存在的物质则代表着恶。

5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洛斯在其著作《论邪恶存在》中提出,邪恶并不具有一个本体性的地位,恶只是“善的缺失”。

抛开事实不谈,善能够缺失,你上帝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事实上,新柏拉图主义的整个哲学思想,已经和后来基督教教义十分接近了,只有少数术语的使用存在差异,被教父哲学直接拿来就用。要理解基督教的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流溢说”是绕不过的。

获得称号:福音传播者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