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确立了主观意志在思辨中的主导地位,也给后来的哲学带来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即确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终极原则。
亚里士多德之时,马其顿王国崛起并吞并了整个希腊,开起了希腊化时代,雅典哲学开始泛罗马化。陷入战乱的希腊人不再关心自然或者真理,而是开始关注人自身:人应当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安宁与幸福,从而放弃了对普遍性的追求。这是后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哲学的主流方向,也因此再没有能出现像雅典三杰那样具有决定性地位的哲学家。
怀疑主义是古希腊晚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出生于爱利斯城邦的皮浪(Pyrrōn, 前360年 - 前270年)。
怀疑主义的出发点是不可知论。皮浪认为,人只能感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但是否认人类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基于此,皮浪提出的方法论是
“悬置”的意思是放那不管,不做判断。人类无法对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任何事物对人类都是同样的、不可知的,也就无法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
应当区别纯粹的怀疑主义与哲学上的怀疑主义。纯粹的怀疑主义意味着否定一切,更倾向一种虚无主义,这样的思想是没有任何哲学价值的。
皮浪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必然发生的,永远存在对立的情况,而且这些的情况必然会超出人的理性所能把握的限度:太阳不一定会升起,因为有可能会阴天下雨;如果不是下雨,也有可能是世界末日。这些情况对于人类来说是完全等价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做出判断。
应当注意的是,皮浪的“悬置”在具体操作上,是针对无论哪种判断,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去证明其可能成立。所以,“悬置”是严苛的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头脑空空,两手一摊”。
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那里,“悬置”被理解成一种“去符号学化”,是现象学还原的一个步骤。即当我们去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抛弃掉所有的预先假定(比如说科学知识、社会伦理),防止外在观念影响我们的认知,然后再通过不断地体验、怀疑和探索来认识事物最本质的属性。
在生活态度上,皮浪秉持“不动心”的信条,也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面临危险时保持镇定,压制欲望,保持宁静。因为人既然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没有能力做出任何应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皮浪曾经在海上遇到大风浪,同伴们都惊慌失措,而他却若无其事;同伴都敬佩他能够保持镇定,而他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对他们说,这是哲人应当具有的不动心状态。区别在于,猪的不动心是漠然无知的,而哲人的不动心则应出于理性。
这种不动心需要有强大的理智作为支撑。譬如,在海上遇到风浪时,人可能做出许多种应对:死死抱住桅杆、抓住缆绳、抱着救生舱跳海、躲进船舱角落,或者干脆精神崩溃慌乱无措。而在危急状态下保持定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对事物有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才能知道事情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因此,皮浪的“不动心”可以理解为:当事情真正来临的那一刻,人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抉择。这种“不动心”的状态,其实是将自己与万物背后的“神圣命运”合一的神秘主义尝试。
怀疑主义代表着反对独断论的哲学态度,即否认“绝对”的存在,反对一切将某种事物或者概念当作是决定因素的观点。
怀疑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罗马帝国时期,生卒年不详)对人的思维有如下五条反思:
各种形式科学,如公理化的数学就是典型的独断论学科。
怀疑主义的存在,象征着外在秩序的崩解,代表着人们逐渐不再信任和依赖外物,选择将内心从外在世界之中分裂出来,以漠视的姿态面对外在世界。怀疑主义终究没有意识到一点,即他们的怀疑本身实际上是出于自我意识的否定性。
获得称号:冷面观察者
斯多亚学派(Stoicism, 又称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季蒂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 约前334年 - 约前262年)。该学派得名于芝诺曾在一个挂着绘画的长廊上讲学(古希腊语中,长廊的发音是stoa)。
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
斯多亚学派的思想有道德严酷主义的影子,他们的书大多是高质量鸡汤,比较适合当做高中作文的引用,但是不值得认真阅读。
自然哲学
斯多亚学派的自然哲学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并将其神秘化。斯多亚学派将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解释成一种单一的神,而将推动世界变化的“逻各斯”解释为神的“呼吸”或者“精神”。宇宙在“神的呼吸”当中生成,而这种呼吸也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也就是说,万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整个宇宙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灵魂就是宇宙灵魂的碎片。
斯多亚学派将宇宙视为嵌入无限虚空当中的一个孤岛,由“神的呼吸”发展而来。在逻各斯的影响下,宇宙不断变化,并做着周期性的膨胀与收缩。最终,元素被分解,世界复归于“神”的原初状态,并开始下一次的循环。由于“逻各斯”本身是“神的精神”,宇宙万物的发展是完全决定的,它所推动构建的世界本身也是最完美的,所以新的一轮循环与之前相同。这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前身。
斯多亚主义的“神”是一种泛神论(即神是自然本身)观点,而不是基督教的超自然的人格神。但基督教的教义的诞生,尤其是“三位一体”理论的提出,受到了斯多亚主义自然神论的深刻影响。
伦理学
伦理学是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核心。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是犬儒学派的克拉提斯(Crates)的学生,其伦理学观点也来源于此。斯多亚学派将苏格拉底的“美德”与“逻各斯”(理性)相结合,提出宇宙具有一种“神圣秩序”或者“普遍理性”。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即是道德,人应当遵循本性而生活,其核心在于“节制”。
由于斯多亚主义宇宙论中的决定论色彩,斯多亚学派对“自由”做了新的阐述,他们认为“自由”就是认识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在“逻各斯”引导下的必然性,并学会顺应必然性。在这一指导下的生活,人应当学会对一切事情的发生保持“淡定”,而不应当大惊小怪。
斯多亚学派依旧保持了古希腊末期哲学“寻求内心安宁”的主线,但是这种基于“逻各斯”的决定论带来了过强的悲观主义色彩,“安宁”当中透出了一股“死寂”的色彩。这在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斯多亚学派的各种哲学观点总体上是一个缝合怪,并没有太多独创性的观点,也缺乏思辨性。他们主要是能够坚持道德主义的立场,这与当时罗马的时代精神是相契合的。
政治学
在斯多亚主义的自然哲学中,一切人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斯多亚学派主张政治上的普遍主义,对应到现实,就是废除奴隶制,并将所有人都视作平等的公民。在此基础上,斯多亚主义发展出“世界主义”的特点,认为所有人应当像兄弟一般互助互爱。
在“普遍理性”的伦理学基础上,斯多亚学派提出“自然法”,人应当遵循这种“普遍理性”生活。城邦政治、国家政治本身也需要服从“自然法”。
有了平等的人,有了平等的城邦,斯多亚学派提出了“世界国家”的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理想的,遵循“自然法”运作的国家,能够包容世界上的一切人类。
这个“世界国家”显然说的就是“罗马帝国”。可惜马可·奥勒留之后,罗马帝国就由盛转衰。
伊壁鸠鲁(Epicurus, 前341年 - 前270年)出生于爱琴海的萨摩斯岛,其思想核心是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派替代了居勒尼派在享乐主义方面的地位。他将人的主观感受或感性意识看作是本质的东西,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伊壁鸠鲁哲学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免于恐惧和痛苦。相比于居勒尼派只承认肉体的快乐,伊壁鸠鲁派更推崇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两类: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
伊壁鸠鲁对欲望也进行了分类,分别是: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有益的,但并不是一切快乐都值得选择。如果一种快乐会带来更深重的痛苦,那么这种快乐就是不值得的。伊壁鸠鲁认为静态的快乐要高于动态的快乐,因为动态的快乐可能导致无节制的享乐,而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所以放纵最终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伊壁鸠鲁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其中宁静的心态是心灵快乐的主要特征。当然,伊壁鸠鲁并不反对无害的、节制的享乐。
伊壁鸠鲁强调有节制地享受,这与斯多亚学派并没有根本的冲突。虽然伊壁鸠鲁并不是享乐主义者,但是这一套哲学理论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享乐主义。或者说,后来的许多享乐主义者打起了伊壁鸠鲁的旗号。
原子论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加以发展。德谟克利特的理论认为,一切的物质运动都受到必然性的约束,因此会导向一种机械决定论。但伊壁鸠鲁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如果一切事物都由必然性所决定,那么人就无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如果人无法决定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会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恐惧,而无法获得心灵的安宁。
伊壁鸠鲁引入了偶然性来破除决定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原子除了受到必然性的影响在进行一种下落运动外,还受到重量的影响发生碰撞,从而进行一种偏斜运动。这种偏斜运动是不受到必然性影响的,伊壁鸠鲁因此否定了命运决定论,论证了自由意志存在。他认为,人体内的原子有多种偏斜运动可以选择,人能够决定体内的原子进行何种运动,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内容就是分析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差别。
神学
伊壁鸠鲁并不如一般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伊壁鸠鲁的神不同于当时以及后世所信仰的神。伊壁鸠鲁认为,神是存在的,但神并不会以任何形式干预人的日常生活,既不会惩罚,也不会赐福,只是存在于遥远的星际空间当中。
伊壁鸠鲁为了否定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提出了伊壁鸠鲁悖论: 如果神是全能的,他应该能阻止世上所有的恶。而既然恶存于世,这说明神不想阻止或者不能阻止,进而说明神要么并非宣扬的那么强大,要么本性恶毒,认为恶的存在无所谓。伊壁鸠鲁悖论对宗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反驳。因此,“神正论”成为后世基督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伊壁鸠鲁的神仅仅是作为一个道德模范存在,取消神的概念不会对其理论有什么影响。也因此,伊壁鸠鲁的理论被后世的基督教哲学所贬低和抹黑。
伊壁鸠鲁的神归根结底,是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理想。
生命观
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恐惧来源于死亡,而对死亡的恐惧又分为两类:一是死后的神罚,二是死亡体验带来的痛苦。对于前者,伊壁鸠鲁的神学理论已经将其排除,对于后者,伊壁鸠鲁有这样的说法:
获得称号:快乐探寻者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