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4/08/08 22:07

哲学史学习笔记(一) 古希腊篇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本系列文章(可能的)参考内容(排名分先后):

  1. 各哲学家著作中译本
  2. 英文维基百科对应哲学家词条
  3. 未明子B站相关视频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 2017.
  5.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公开课
  6. 哲学史教程 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卷. (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 商务印书馆. 2017.
  7. 百度以及知乎相关文章

ΓΝΩΘΙΣΑΥΤΟΝ
认识你自己。|德尔菲·阿波罗神庙镌刻的箴言

苏格拉底的时代略晚于智者学派兴盛的时代。当此时,雅典打输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智者学派几乎瓦解了雅典的哲学思想与伦理体系,认为真理并不存在。苏格拉底的任务就是重建雅典的哲学与伦理。

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杰”,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哲学到达巅峰。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70年 - 前399年)并没有自己著述的作品,关于他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他同时代人的记录,尤其是柏拉图的著作,见《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会饮篇》等。

唯智主义

苏格拉底之时,智者学派应雅典民主制度而兴,让古希腊人执着于文法和修辞,成了苏格拉底的一生之敌。苏格拉底要引导人们重新开始对知识的追求,避免希腊人陷入无休止的辩论。

因此,苏格拉底改变了研究的内容,他认为万物的真正主宰和原因并非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其内在目的,即万物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动力。苏格拉底称这种目的为“善(agathon)”。这里的“善”应当理解为“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内在的“善”或“德性(arete)”。“德性”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事物的特性、功能、品格,即使一事物成为它自己的本性。

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并非人与生具有的,而是需要去探寻的。对此,他提出

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

简单来说,人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成为人的条件,否则他只是一种无知的动物。人的行为并不天然是“善”的,即便他在做好事。一种行为被定义为善行的前提是,行善的人具有行善的自觉——他知道自己在行善并贯彻了自己行善的意志。苏格拉底第一个将道德与知识相联系,因此他被认为是西方伦理学的开创者。

理解这句话要避免两个误区:

  1. 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有学识的人是道德的”,而是说“美德与知识是同一的”,知识与美德并不存在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2. 这里的“知识”并不是对某一种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指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如说,在苏格拉底看来,某种确定性的认识往往是流俗的“端见”,而只有通过对这些知识不断地进行分析、质疑,才能达到“善”的层面。这种追求真理的过程,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思想受阿那克萨戈拉影响很深。如果说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只是一种抽象的未知来源的精神,那么在苏格拉底所讨论的就是具体化到每个人思维中的精神力量。相比于更早期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第一次尝试将普遍性,即“善”,内化到人类的理性精神中,而不是纯粹外在的逻各斯。

亚里士多德对“知识即美德”有进一步的批判,他认为,“知识”是需要与逻各斯相结合的,但人的精神中存在非逻辑的、感性的方面,如欲望、习惯等,这些方面也应当被“美德”所囊括。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辩证法(dialectics),其原意是语言的艺术,或辩论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朋友曾在神庙中获得一条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但苏格拉底并不赞同,他认为自己无知。因此他遍访智者,试图寻找更有智慧的人。但结果是,这些“智者”同样无知。苏格拉底意识到,神谕中的“智慧”并非指拥有大量的知识,而是指对知识的渴求。

苏格拉底喜欢用“抬杠”的方式与人交流。在交流当中,苏格拉底首先会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某个概念,以无知的态度询问其意义。当对方回答之后,苏格拉底通过反复地诘问、回溯和归纳,得到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最后再总结和引导对方进行思考,得出想要的结论。苏格拉底将这个流程称为“知识的助产术”。他认为,任何人都是无知的,而他所做的,就是通过语言上的交流来激发人内心对于真理的认识。

苏格拉底将自己称为“牛虻”,通过不断地叮咬他人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追求。从此处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现有秩序的不满和挑战。在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部分记述中,苏格拉底就是一个一天到晚到处游荡给人添堵的讨厌鬼。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无知的,人无法掌握智慧,只能追求智慧。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到“追求智慧”这一步就停止了。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人既然无知,也就无法提出一切真理,相应的,人所提出的一切都是“意见”。而真理只有神才能掌握。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是历史上有名的公案,他被控两项罪名:一是否认雅典人公认的神灵,二是蛊惑年轻人。

这背后其实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影响,雅典城邦战败后,受到了斯巴达城邦的渗透和控制。苏格拉底恰好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主谋之一亚西比德(Alcibiades)关系密切,又是三十僭主首领克利底亚(Critias)的老师,所以撞枪口上,被复辟的民主政体拿来当靶子打。

这当中包含两对矛盾:

  • 首先是人和神的矛盾。苏格拉底号称他脑内会出现一种声音来指导他的行为,他认为这是“神谕”,并遵照行事。苏格拉底是“无知”的,他不能将其归结于他本身的意见,而只能将这种声音解释为神的意志。但在旁人看来,这就是在挑战现有的信仰,苏格拉底常常是正确的,这更加令人不安——如果证明了一个凡人也能够掌握神的意志,那么雅典城邦的意识形态基石将会动摇。
  • 其次是年轻人与年长者的矛盾。一般而言,年轻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容易与作为既得利益者和掌权者的年长者发生冲突,这样的年轻人会天然亲近更加进步的苏格拉底的思想。

这两对矛盾归根结底是理性和信仰的矛盾。理性意味着质疑,而信仰则不可被质疑。

理性主义推演到极致便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除了“我思”以外再无不可质疑的东西。此时,“我思”即是神明,是谓凡人挑战不朽。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知识救国”的理论。他认为,政治并不是人天生能够参与的,而是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这使得他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发生冲突,这也是导致他被诬告处死的重要原因。

苏格拉底最为人所敬佩的并不是他具有多少知识,而是他所秉持的伦理热忱。他其实并不太认可当时社会所流行的许多观点,但他没有选择逃避或者对抗,而是贯彻了他一贯的意志。苏格拉底至死也没有背弃雅典城邦,后世一般将此解读为为真理献身的殉道行为。但是考虑到苏格拉底本身是雅典城邦的一名勇敢的战士,或许他对判决的服从是来自于他内心对于雅典民主制的认同。他的死也是对当时民主制行将腐朽的一种抗议。

这激发了柏拉图对雅典城邦的逆反。城邦能够处死一名忠诚而有智慧的公民,说明了民主制的荒谬。苏格拉底之死正式昭告了他的哲学的失败,也是雅典城邦政治衰落的象征。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开创了道德哲学的传统,但也塑造出一批空谈道德的腐儒,这或许是他与孔子又一个相似之处。

后来,雅典人也意识到了这一判决的荒谬,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平反,并处死或放逐了几个控告他的人。

但这并没有挽回什么,雅典城邦政治的堕落也未停止。不如说,苏格拉底本人就是雅典民主政治巅峰的体现,他的死亡是一种必然,昭示着雅典民主政治的衰亡。不如说,拥有苏格拉底是雅典城邦的幸运,使得它的衰落也显得熠熠闪光。在苏格拉底和雅典城邦身上,正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灵魂——那种被命运死死锁住,无法挣脱,如窒如溺的无力感。

苏格拉底试图通过对雅典城邦的批判,使其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但被城邦的公民亲手葬送;而雅典城邦一开始试图通过判决证明自身的正确,后来又想通过平反来进行补救,反而证明了自身已经无力维持一个稳定的形态,垮塌只是时间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柏拉图

理想国 - 丁耘

柏拉图(Plato, 前427年 - 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西方理念论(Idealism)哲学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作《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会饮篇》《国家篇》(即《理想国》)《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法律篇》等。

有一种说法是,后世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

应该注意的是,高中政治书中会将“理念论”称为“唯心主义”。高中政治书中,主观唯心主义包含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等,客观唯心主义包含“理念论”、宗教神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在哲学史学习过程中,应抛弃这种划分方式。

理念论

他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灭。而人类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一个变化中的“影子”,是分有或者模仿了理念世界而存在的。人所感知的一切意象,都在理念世界有其对应。两个世界是互相分离的。“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

这里的理念(idea or eidos)出自动词idein(看),本意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在此处指“灵魂看见的东西”。在英文中,将首字母大写Idea表示客观的“理念”,不大写表示主观的“观念”。在中文中,“理念”也被翻译为“相”。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抗智者学派的任务。智者学派认为,真理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意见”,而苏格拉底一派则坚持“真理”的存在。而“美德”,或者“知识”,则是“真理”的具现化。显然,“真理”和“意见”是对立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意见”则会随主体改变。这就是理念论的基础。

任何事物首先在理念世界有其存在。如桌子,首先有一个桌子的理念,然后工匠才能够根据理念来制作一个现实的桌子。而画家画的桌子则是对现实桌子的进一步模仿。

可以对“理念”做出如下概括:

  •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念与现实事物是对立的,反而可以将现实事物看作是“不完满的理念”。万物本身都有趋向理念的动力,只是在现实的约束下,无法达到100%的完美,而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憾。理念正是在这些缺憾的映衬下显现。

同时,理念也不是一个静止的、不可触及的世界。理念本身具有运动的属性,这是其作用于万事万物的基础。

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思想与苏格拉底是一脉相承的。柏拉图的“理念”是对苏格拉底的“善”的进一步阐述。

进一步地,有:

  • 理念是“有”,即巴门尼德的“存在”,但同时又与“无”同一,是事物生成与消亡的根据
  • 理念是“一”,但同时又与“多”同一,在理念之中不存在一多的分野

理念论的困境

柏拉图并不认为他关于“理念”的观点是完美的,他自己就提出了若干质疑:

  • 理念是“善”的,那么,那些丑恶的东西,譬如灾难、瘟疫、饥荒,是否也有理念?柏拉图无法接受丑恶的理念。
  • 事物是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如果是分有整体,为什么事物之间彼此不同?如果是分有部分,那么同类的不同事物所秉持的“理念”就不再统一。
  • 事物本身与事物的理念之间是否有“相似性”?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性”就是在事物与理念之间的“第三者”,那么,事物与理念的二分就被打破了。
  • 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是否是分离的?如果是,那么可感世界的人类如何认识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又如何对可感世界造成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与自身的理念是不可分离的。

理念论真正问题在于,如果真正存在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那么现象世界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没有向外显现的必要。

认识论

理念世界是思想的对象,可知而不可感觉。现象世界是感知的对象,可感而不可认知。那么,问题就来到,如何认识理念?

回忆说

柏拉图结合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转世学说提出“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原本生活在理念世界,不死不灭,天生就具有对于理念的认知。但是投影到凡人肉体身上后,“忘记”了这些知识。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起理念的过程,也是灵魂回归理念的过程。

知识不来源于“意见”,自然也不能来源于感官,而必须来源于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区隔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因此知识也必然独立于现象。因此,可以将知识看作是理念在人的灵魂中的投影,而学习的过程只是揭示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回忆”。

这是对苏格拉底的认识论的补充说明,即人类理性是自我规定、自我实现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和目的,即是终极的普遍性。

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一个洞穴比喻:

囚徒们被绑在一个洞穴中,面朝墙壁,他们只能看到墙壁上由火光映照出的人影。此时这些囚徒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后来,一个囚徒解脱了枷锁,回头看时,发现这些人影不过是火光映照下的人偶的影子。囚徒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就会发现,原来洞穴也不是世界的真实样子,只是一小部分。囚徒返回洞穴,试图劝说其他人一起离开。但是其他人并没有相关的认识,会认为这个囚徒是在胡言乱语。

柏拉图提出,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人的灵魂从洞穴(现象世界)转向真实(理念世界)的过程。就如同人刚走出洞穴时会被阳光刺激得睁不开眼一样,这个转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探索。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经典的先验论的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的。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经验本身是不可靠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次经验,都只能获取偶然的、个体的知识,无法得到必然的、普遍的知识。先验论就是在为“知识”的存在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是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普遍必然性。

这个洞穴比喻其实浓缩了柏拉图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它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困在现象世界(洞穴中)的哲人,摆脱束缚发现真相(理念世界)的过程。由于哲人获知了真相,他会自然地成为囚徒的王,同时由于他是唯一自由的人,火光和人影也将归于他来操控,成为“理念”在尘世中的代理人。这就自然地转进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政治观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理想的政治形态:

柏拉图认为人具有三种灵魂,分别是理性主导的灵魂、意气主导的灵魂和欲望主导的灵魂,分别对应三个阶级:统治者(即“哲学王”)、护卫者和被统治者(平民)。

一个规模适中的城邦中,统治者是一个哲学家,是政府专门培养来管理城邦的人。这个统治者的灵魂由理性主导,所追求的是智慧,因此对各种现实的利益并不热衷,也没有世俗的欲望。对于统治者来说,管理城邦则是一种繁重的劳作,因此他会倾向于摆脱这种束缚,而不是利用手上的权力给自己谋取私利。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发掘合格的统治者,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将对孩童施以基础的音乐和体育训练,成人后区分护卫者和平民。平民进入社会成为被统治者,护卫者将接受治理国家的训练,学习逻辑学等哲学科目。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后,有经验的护卫者将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其他人将在统治者的指挥下各司其职,有序劳作。

应当注意的是,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天生的,因此教育体系重点不在于“培养”,而在于“筛选”。

政治制度与灵魂种类是一一对应的,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灵魂,国家的品性与统治者个人的品性是相关联的。《理想国》中另外描述了四类政治制度,在柏拉图看来,这些政治制度是逐步劣化的结果,分别是:

荣誉政治。即斯巴达与克里特的政治制度,是由意气主导的城邦。柏拉图认为,追求荣誉者的本性是善的,但是他们无法像哲学家一样追求智慧,会错误地将荣耀当做是“善”的化身。

寡头政治。寡头政治的统治者是被贪欲所主导的。因为荣誉是不稳定且不长久的,个人财富会毁坏荣誉制度,使得社会从追求荣誉转向追逐金钱,因此拥有财富的寡头就会获得权力。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支持者追求自由。寡头政治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穷人会因此反抗富人,民主政治是穷人对富有者制衡后的结果,所有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在柏拉图看来,穷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大、愚蠢而卑鄙,这些穷人的参与会让政治变得轻浮而混乱。

在柏拉图眼里,民主政治并非那种“人人皆尧舜”的理想政治形式,其所追求的自由是易于收买和操弄的虚假自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确实很恶劣,他很想颠覆这个弄死他老师的垃圾制度。

应当注意的是,现代的民主制度(一人一票普选制或代议制)并非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民主政治,而更倾向于是寡头政治。

僭主政治。僭主政治是民主制度过度追求自由导致崩坏的结果,极致的自由会走向极致的奴役。僭主是从民众中诞生的,掌握了较多财富的人,他兼有意见领袖的职能,可以聚拢民众为其所用,并因此攫取政治权力。

柏拉图对于这几种政体的论述可以看作古希腊时期辩证法思想的巅峰,这套整体发展变化的逻辑事实上到今天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的政治观点实际上是其理念论的延伸,或者说柏拉图的哲学正是用来支撑其政治观点的。显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王”就是政治的理念,而现有的各种政治制度都是对理念的拙劣模仿。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口中的“哲学王”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他自己,只有像他一样的哲学家才适合统治人民。而其他人,都应该完全地听从“哲学王”的安排,成为一颗“完美的螺丝钉”。

这他妈的是 PSYCHO-PASS 啊,这一套就算能够成功,也必然走向极权主义。说到底,它的理论前提就是错误的。他所构建的这一套政治机器充满了一个自视甚高的中年男人的臆想,如同首都出租车司机口中的政治一样。正如同不存在完美的理念一样,世界也不会如他所幻想地那样运行。

柏拉图曾尝试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不是很成功,自己也差点被卖为奴隶。

在后来的《法律篇》中,柏拉图不再仅围绕抽象的理念进行论述,或者说,不再有一些天马行空的臆想。他依旧强调哲学家执政的重要性,但在政体的描述上转向强调制衡的“混合政体”,并引入了“善”的神明来规范人的行为。

柏拉图开创了一种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应当说,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的,现在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有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柏拉图,我们也能在他所描述的四类政治制度中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年 - 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最早将形而上学确立为一门学科,也被称作“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存在论、实体论、神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意思是“超物理学/后物理学”,亦即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超出了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研究的范畴。形而上学是研究本质的学科,相对的,形而下则是研究现象的学科。形而上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本体论(ontology),也就是关于“存在和存在者”的研究。可以说,其他学科研究的是特殊的存在物或者现象,而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本身,也就是其他学科的“前提”。

事实上,metaphysics 的原意是“写在《物理学》之后的东西”,也可能是“物理学之后的进阶课程”的意思。

由于政治教科书的影响(其实是恩格斯的影响),形而上学在中国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对立面,代表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方法。事实上,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黑格尔,他认为“近代形而上学是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这说明政治教科书(恩格斯)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了形而上学。

四因说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理论。

亚里士多德将事物存在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万物成为自身的主导力量。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世界本身的存在是基于其目的的。

四种原因中,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可以归结为一,即“形式(eidos or form)”,亦即柏拉图的“理念”。于是,“四因说”被简化为目的与质料的二分,亦即“潜能”与“现实”的二分。最原始的质料就是完全没有形式的水火土气等元素,最高的存在则是最完满的现实性,最纯粹的形式,摆脱了潜能的终极目的,又称为“隐德莱希(entelekheia)”。灵魂的本质就是隐德莱希。

但与柏拉图的理念与现实的分离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统一的,二者和谐一致。形式必须通过实际存在的物体才能得以显现。

亚里士多德将理念具体化为事物的目的,并内化于事物之中,避免了柏拉图的“理念”的抽离化的倾向。

质料是被目的所推动的,但是目的本身是如何运动的?亚里士多德设定了一种至高的目的(“善”),即是这种推动运动本身,自己推动自己,如同衔尾蛇一般。这又和灵魂回归理念的运动相一致。

这种至高的存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塑造的“概念神”。如果将质料看作是客观的存在,目的看作是主观的动力,那么神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存在论与范畴学

为了研究存在,首先要定义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式是“属+种差”,即先规定事物所属的分类,再在分类内部对不同的事物根据其差异进行区分,从而确定某种特定的事物。

这套方法论至今仍在被各个学科所沿用。

亚里士多德使用“范畴”来描述存在。“范畴”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神的述说”,用以规定事物的属性。亚里士多德规定了十个范畴:实体(ousia)、数量、性质、关系、空间、时间、姿态、动作、所有、承受。

实体是范畴当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不述说其他主体,也不依赖于其他主体”的事物,即独立存在的某个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或者“雅典”。但是实体又被分为“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就喜欢搞范畴论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对于研究哲学其实没什么鸟用。这些范畴往往源于日常的语言,并不具有精确性和普遍性,也并不能够证明这些范畴是平等、互斥且完备的,大多是一些想当然的划分。

说到底,范畴本身也是被塑造的。如果将范畴的划分当作是宇宙真理而加以信仰,那就落入了陷阱之中了。举个例子,现代政治中也有类似的范畴划分,譬如:性别、国籍、种族、地域等等。

但是,这些范畴对于研究形而下的各个学科有很大帮助。各个学科本身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东西,而是人对自然或者社会的认识过程。范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的映射,有助于厘清人对于各种事物的知识。所以,比起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具体学科和逻辑学的研究方面反而更值得称道,研究问题的方式比他的老师更具有现实性。

关于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体是否是生灭变化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必然存在一种实体是永恒存在的,不然一切都会归于虚无。而这种永恒存在的实体,就是前文提到的至高存在,亦即“神”。此处的“神”并无宗教方面的意义,而是“理性神”。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包罗万象,是一套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大多数观点都已经落伍,这里不再讨论,只提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即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学和运动学的观点。

关于亚里士多德,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点是他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被伽利略一一推翻的过程。虽然这种打脸的戏码很吸引人,但是对于哲学研究,更应该讨论的是他的错误观点从何而来,而不是简单归结为实验不足或历史局限性。我们可以从中更深刻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被伽利略推翻的广为人知力学和运动学的观点有两条:

  1.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重物要比轻物下落得快。

要弄懂亚里士多德错在哪,要先了解下面两个观点:

运动学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观点源于“四因说”。作为亚里士多德讨论的对象,“运动”并不是指简单的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更加一般和普遍的运动:运动是可实现性和实效性。

这可以从“四因说”中找到来源,运动即是物体的“隐德莱希”。一切的物体,都在被自身的某种形式所推动,同时又可以推动其他事物运动。因此,任何事物在事实上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也是无时无刻不被推动的。其中,作为动力和推动者的是“形式”,而作为被推动者的是“质料”。

空间理论

人们一般以为亚里士多德是不知道真空的存在,忽略了空气阻力才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恰恰相反,虚空在古希腊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概念。亚里士多德哲学反对“虚无”的概念,他认为“虚无”是纯粹的否定性,在虚空之中不存在任何的运动变化。因此,空间必然被连续的物质所填满,事物在进行机械运动时,并不是这个事物单方面的位置变化,而是一定范围的空间内的物质在交换彼此的位置。

为支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假设了“以太”这一元素,认为其填满了大气之外的广袤宇宙。这个假设直到19世纪才逐渐被抛弃。

了解了上述两个观点,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既然不存在“虚空”,那么物质的运动就无时无刻不遭受阻力,因此没有持续施加的力就无法进行;而重物在破除阻力方面具有更大的力量,因此下落要比轻的物体快(亚里士多德还做了羽毛和石头的实验,在这个场景下,他的理论是可以解释的)。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提出了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被称为“传统逻辑”,又叫“形式逻辑”或“演绎逻辑”,与后来的“数理逻辑”相区分。

其基本形式是众所周知的“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了思维方式:

  1. 人都会死(大前提)
  2.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3. 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 同一律(A = A):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使用的逻辑和判断的基准应该是一致的。
  • 排中律(A | -A):两个对立的判断必有一为真,不存在中间状态。
  • 矛盾律(A ≠ -A):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肯定和否定,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状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发明逻辑学完全是为了提供一种普适的研究各学科的工具,是一种从普遍性走向特殊性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可以算是第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伟大不在于做出了多少正确的推论(毕竟他是启蒙时期科学家们最重要的靶子),而是给出了若干研究框架和理论范式,并体系化地开创了许多学科门类。直到现在,许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仍享受着亚里士多德的遗泽。

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种被称为“形式逻辑”的学问,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而不能使其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形式逻辑不包含事物的内在矛盾,这是和辩证法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政治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与柏拉图一脉相承,又有所改进。他提出:

人是天生的政治(城邦)动物。|亚里士多德

相比于柏拉图对抽象的“哲学王”的推崇,亚里士多德将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现实,提出君主政体是僭主政体的理想形式,贵族政体是寡头政体的理想形式,公民政体是平民政体(暴民政体)的理想形式。

相比于柏拉图理想中的社会分工,亚里士多德提出应当减少富有者与贫穷者的数量,增加中产者的数量,以调和当时希腊已经普遍存在的由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

相比于柏拉图用“正义”为统治阶级暗搓搓地打掩护,亚里士多德从《政治学》开篇就在论述统治与奴役的正确性。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口中的“人”也不过是一小撮奴隶主罢了。也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调和主义。但是这种调和已经完全没有办法纾解古希腊早已激化的内外部矛盾。

考虑到古希腊古典时代的结束,以及不久后罗马共和国统一了地中海沿岸,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的城邦政治的墓志铭。

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马其顿征服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就成了“敌国人”。亚历山大死后,亚里士多德受到雅典人反对,他说“我不能让雅典人杀死第二个哲学家”,然后出逃。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还是相当自命不凡的,毕竟位高权重。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就像是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可以看到一种学说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完善自洽的过程。

获得称号:理念建构者

其他苏格拉底派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少数闲者的智力游戏,推广为一门更加系统的学科。他教化和鼓励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和思维去寻求至善。在他的带领下,哲学思辨在雅典蔚然成风。然而苏格拉底仅仅是建立了一套抽象的“善”的哲学基本原则,他的学生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发挥,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后,构成了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往往各有不同,甚至水火不容。

麦加拉派

麦加拉学派由麦加拉的欧几里得(Euclid of Megara, 前435 - 前365, 不是那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麦加拉创立。该学派思想受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的影响,强调善的同一性,并否认此外的一切存在。

苏格拉底被迫害致死后,其门人多有逃到麦加拉避难的,麦加拉派因而发展壮大。苏格拉底被平反后,许多人回到了雅典。

欧布里德斯

麦加拉学派强调辩证法(即辩论术)和逻辑学的应用,在这一方面,欧几里得的学生欧布里德斯(Eubulides, 约前4世纪)有相当的成就,乃至近于诡辩。他提出了如下几个知名悖论或谬误:

  1. 说谎者悖论:这句话是谎言。
  2. 蒙面人谬误:你不认识前面那个蒙面人,但那个蒙面人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的父亲。
  3. 沙堆悖论:一粒沙子无法构成沙堆,加一粒也不行,如此推论,再多的沙也无法构成沙堆。
  4. 头上长角悖论:一个人从来没有失去头上长的角,所以人是有角的。(用另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描述,即问一个人:你是否已经停止家暴了?)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消除这些谬误所带来的影响。

居勒尼派

居勒尼派(Cyrene, 也译作昔兰尼)由阿斯底里波(Aristippus of Cyrene, 约前435 - 约前356)创立。居勒尼派的思想被总结为享乐主义。

阿斯底里波强调感知的重要性,因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第一人称感官体验。因此“善”必然是好的体验,即是快乐,尤其是肉体上的快乐。同时,他也提出不应被享乐的欲望所奴役,也不应损害他人。

据说是因为阿斯底里波看到苏格拉底很喜欢宴饮收礼,于是将这些行为哲学化。但居勒尼派将享乐置于美德之上,与苏格拉底并不契合,其主旨在后续发展中摇摆不定,后来被伊壁鸠鲁学派的思想所代替。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 前446年 - 约前366年)和第欧根尼(Diogenēs, 前412年 - 前324年)。这一派也是苏格拉底的徒子徒孙。

犬儒主义基本的观点是反对人类世俗世界的虚伪,主张回归自然,认为自然的本真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因此他们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犬儒主义的名字当中就带有这种动物化的内涵。

犬儒主义派与柏拉图一派针锋相对,他们对苏格拉底的“善”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犬儒主义者认为自然本身就是“善”的,人的政治活动是堕落的开端;而在柏拉图一派看来,现实世界是粗糙的,“善”需要在理念世界才能达成,这种理念需要在城邦的政治活动中达成。如果说,柏拉图是史书上那个彬彬有礼的苏格拉底,那第欧根尼就是那个更加真实的,像“牛虻”一样的苏格拉底。

这两位犬儒主义者都是苦修士,但是后来的发展中,犬儒主义逐渐成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代名词。

安提斯泰尼

安提斯泰尼是高尔吉亚的弟子,后来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同苏格拉底一样,安提斯泰尼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他进一步认为美德是幸福的唯一条件,而快乐是不必要,乃至于邪恶的。

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是安提斯泰尼的弟子,出生于爱奥尼亚地区的锡诺普城邦。比起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更加彻底地反对人类社会(希腊城邦),被柏拉图称为“疯了的苏格拉底”。

第欧根尼曾在德尔菲神庙获得“污损货币”的神谕。他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第欧根尼在管理银行时污损货币,导致他的父亲下狱而死,他自己也被城邦流放。第欧根尼认为,神谕的内容是让他“破坏政治的货币”,即揭露政治生活中的习俗和价值观中的虚伪。

第欧根尼曾在大街上打着灯笼,说要“寻找一个真正的人”。

雅典的一个习俗是,不应该在市场里吃饭。第欧根尼表示:“吃早餐是正常的吗?是的。进市场是正常的吗?是的。那么在市场里吃饭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第欧根尼曾在公共场合打飞机。面对他人的指责,他说:“如果一个人饿了能够摸摸肚子就饱了,这样可以吗?”别人说可以。他又说:“我现在做的是一样的事情。”

第欧根尼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更多的建议百度。

第欧根尼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是扩大化的反对。这是他不满于城邦的堕落,在以一种魔怔的、同归于尽的方式对现状进行反抗。在犬儒主义者看来,“世俗”是对“自然”的扭曲。但他们并没有对“自然”做一个适当的探讨。

犬儒主义和道家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类比来说,庄子的思想是非暴力不合作,彻底回归自然,不与政治体制发生关联;老子的思想是合作,自然无为只是其政治方针;而犬儒主义则是非暴力反抗。第欧根尼的行为并不那么“自然”,他的一切目的都是变成一根针,去刺痛希腊城邦这个政治共同体。

如果将哲学看作是对当前的现实生活方式的否定性环节,那么可以说,犬儒主义在某些方面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一派更“哲学”。然而,犬儒主义仅仅是在“反世俗”,却没能搭建一套更加进步的框架,以至于后来的犬儒主义者堕落为一群愤世嫉俗、哗众取宠的小丑。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