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近更新: 2023/12/21 23:33

哲学史学习笔记(一) 古希腊篇1 本原论时期

本系列文章(可能的)参考内容(排名分先后):

  1. 各哲学家著作中译本
  2. 英文维基百科对应哲学家词条
  3. 未明子B站相关视频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 2017.
  5.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公开课
  6. 哲学史教程 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卷. (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 商务印书馆. 2017.
  7. 斯坦福哲学百科
  8. 百度以及知乎相关文章

在哲学史里,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哲学本身。|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导言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哲学发端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以皈依基督教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封闭了最后一所柏拉图学园为终结的标志。

在古典希腊时期,希腊强盛而富庶,人们开始有时间关注和思考终极关怀的问题。最早关注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宗教,宗教是从超自然和神秘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希腊的原始宗教总是尝试用“命运”解释一切问题,尤其是悲剧的起因。但这并不能满足人类,因为宗教的解释完全忽视了人类理性的作用,人类从始至终都是“命运”的傀儡。

最早的哲学思想诞生于米利都、爱菲斯等泛希腊地区的殖民城邦。此后,雅典城邦创造了民主制度,提供了思想自由的土壤,萌发出各种哲学观点,希腊哲学从此进入鼎盛时代。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以雅典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和后苏格拉底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一般称为早期希腊自然哲学(physics, 即现在“物理学”词源),又叫宇宙生成论。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大多是从宇宙论的角度思考哲学,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是怎么生成的”。不过这个时期由于过于久远,文献资料大多散佚,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断句残篇来管窥这些哲学家的思想。

本章主要讨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前半部分(约前6世纪上半叶-约前5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哲学讨论都集中在宇宙本原论的问题上。

本原(arche),也作“本源”、“始基”,由阿那克西曼德提出,在希腊语中有“开端、主宰、原则”的含义。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后回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

达成成就:爱智慧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诞生于小亚细亚半岛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城邦,主要有四位代表性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早的哲学思想。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 约前625 - 约前546)是最早的哲学家,开启了自然哲学(physics)的先河。

应当补充的一点是,自然哲学家必然同时是天文学家和几何学家,泰勒斯在这两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树。

他流传至今的哲学观点主要是两句话:

  • 大地浮在水上
  • 万物充满灵魂

第一句话导出一个论断:万物的本原是水

这是一个非常粗疏的论断,但这也是一切哲学之始。这论断至少包含以下含义:

  • 万物具有一个本原,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神灵
  • 万物都是从这个本原中演化而来的,并不是天生具有某种形态

这是在观察世界后得出的判断。首先,水是生命所必须的物质。其次,水流动不止,变化无端:常温时是液体,寒冷时变为固体,受热则变成气体。这种变化与联系的特性是泰勒斯选择“水”作为本原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水”意味着“流动和变化”,万物以“水”为源头和终点,循环往复。

“水本原论”在当时古希腊多神论的宗教背景下是一个思想革命,它意味着古希腊人第一次

  • 尝试把握世界的普遍性与一致性,这种普遍性不具有特定的形式,而是一种抽象性。
  • 体会到这个世界除了现实的、具象化的维度以外,还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包容一切的形而上学的世界。

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单纯依靠一种特定的规律在运行,这种转变是进入哲学的第一步。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一套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有些过时。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把握这个形而上学的世界:

  • 可以像古人一样,单纯地去思考这个世界从何而来,世界的诞生必然有一个世界之外的原因。
  • 也可以思考自身:为何我们的意识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意识所张开的世界与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否同一?
  • 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把握各种冲突和矛盾:为什么社会上有如此多的不平等?为什么媒体所宣传的正能量如此虚伪?为什么明明身处繁花似锦的现代都市,经历着前人无法想象的富足,我却不得不体会痛苦?
  • 甚至可以重温《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说死姬无命的片段,然后问问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怎样的。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前610年 - 前546年)是泰勒斯的学生。

“水本原”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无法回答“水的本原是什么”。因为水并不是一种真正普遍的东西(至少看起来不像,因此无法真正被大众接受)。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本原”的概念,并认为:

  • 万物的本原是一种不确定的物质,可称为“无定形物”或“无定”(Aperion,音译作阿派朗)。
  • “无定形物”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运动,如“冷热”、“干湿”等来产生万物的,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如此循环。

“无定形物”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它排斥一切现实中具有实体、能够感知的事物。因为一切在现实中具有确定形态之物都无法真正具有普遍性,只有现实中不存在的、不可捉摸无法理解的无形之物能成为万物的本原。绝对的普遍性即意味着绝对的否定性。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约前585年 - 前528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的观点是:

  • 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在两种永恒运动中演化为万物:压缩与散逸,又最终复归于气
  • 气的受热稀薄化变成火,气的压缩变成风,风的凝结变成云,再凝结成为水,水的聚集变成土和石头。

“无定”对于没有接受过思辨训练的普通人还是太难以理解了。相比于“无定”,“气”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为“气”本身具有“形状不定”的特点,又比虚无缥缈的“无定形物”更加具体。

阿那克西美尼进一步描述了万物的形成过程,他提出“气”具有两种运动:

  • 当气逐渐稀疏时,就变成了火。
  • 当气逐渐凝聚时,就逐渐从水变成了土。

这两种运动代表着实体化和精神化(去实体化)的两种趋势:

  • 火没有形体,具有热量,能够对外界传递能量,代表着一种精神性的主动的力量。此时,本原就能够推动万物演化。
  • 土具有形体,没有热量,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代表的是一种被动的实体。此时,本原就能够承载万物的形式。

而万物的形成过程被阿那克西美尼比作“制毡术”:不同比例的不同元素被混合压缩到一起,在水的浸泡、风的干燥、火的灼烧下,塑造成为万物。

米利都学派哲学思想的一种解读:它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基础

以下观点来源于未明子的相关解读,缺乏足够的文献性的资料支持,仅作为参考。

【主义主义】阿派朗(无界限)主义(2-1-1-1)——哲学针对“地水火风”元素论的正面挑战

【半小时哲学】哲学的宏伟序章:人类第一、第二、第三位哲学家 VS 土、水、火、风之四大种;最初的遭遇战

在单一本原论诞生之前,古希腊人大多认为万物具有独立的、互不干涉的起源。主流观点认为,万物分属于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同时对应着四类神祇,其中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与水有关的事物起源于海神,与大地有关的事物起源于大地之母等。(由于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影响,在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之前,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的划分就已经在希腊有深厚的基础。)

在社会层面,古希腊从远古的部落制逐渐聚集为城邦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阶层的分野。水火土气则分别对应于古希腊的四个阶层:水对应海洋相关的职业,如商人、海员等;火对应狩猎、军事等;土对应农业;气对应天文、占星、宗教等。这样的区分可能会形成类似于等级制度乃至于种姓制度的社会秩序。(事实上这和古代中国对于行星的命名有不谋而合之处:水星——墨丘利/赫尔墨斯,商业之神;火星:玛斯/阿瑞斯,战神;土星:萨图恩/克洛诺斯,农神;木星:朱庇特/宙斯:天神)

而泰勒斯等哲学家的目的,就是打破这样的等级制度的底层逻辑:万物的本原不同,人也有所区分,但如果万物的本原单一,那么人与人就是平等的

泰勒斯选择的是水,以水为媒介沟通另外三种元素。水在形态上是介于土和火、气之间的,适合做这个中介;其次,水的三相变化特性使得水与其他元素的相互转化易于理解。这样的哲学思想可以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从而构造一个更加团结的社会共同体。

但这是走不通的,因为如果强调四元素中的任何一个阶层为本原,那么显然会遭到其他三个阶层的反对。

阿那克西曼德于是提出了四元素之外的“无定”作为本原。“无定”本身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它暗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不可能是本原,而越是无形的东西则越接近本原。事实上,人们是无法想象“无定形物”是什么的,对于“无定形物”的认知必须基于对于有形之物的否定。

水火土气四元素中,水、火、气三者在形态上是不固定的,相对来说,土的形态较为僵硬,因而可以说“无定”是建立在对“土”的否定上的。因此,“无定”本原说符合其中三个阶层的利益,相当于联合水、火、气三个阶层对抗土。因此,相比于单一元素本原的理论,“无定”理论更容易收获支持。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

“世界上的火、土和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每种原素(被理解为是一种神)都永远在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然而有一种必然性或者自然规律永远地在校正着这种平衡;例如只要有了火,就会有灰烬,灰烬就是土。这种正义的观念——即不能逾越永恒固定的界限的观念——是一种最深刻的希腊信仰。神祇正像人一样,也要服从正义。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其本身是非人格的,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神。”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

可以看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定”是对诸般元素的一种制衡,这是一种凌驾于四种元素的更高级的元素,同时让它代表着一种高于神明的力量——命运和正义。

“无定”的理论十分有效,但是过于抽象,难以被广大普通人所接受。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气本原说,将四种元素的区别解释为气的聚散,直接在四元素理论内部打破了元素之间的界限。

“无定形物”理论的另一个缺点是,虽然打破了水、火、气三种元素的界限,但依旧存在隐性的高低等级划分:越是无形的东西则越接近本原,也就越高贵;而最有形的“土”则像是世界产生的垃圾。而气本原说则直接拉平了一切元素,指出不同的元素没有任何等级区分,气的聚集成为有形之物,分散则为无形之物。气本原说从四元素理论的内部打破了元素之间的界限,因而一切可能的等级制的理论基础就不存在了。投射到社会面,也就是说不同阶层之间不该有任何的壁垒,人在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应当是自由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前580年 - 前500年),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毕达哥拉斯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对于本原的探索,他提出:

数即万物,万物皆数。

数与理性

在无穷的变化中寻找本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毕达哥拉斯就尝试去把握普遍性和确定性。毕达哥拉斯本人是当时的顶级数学家,而数学体系本身有较强的自洽性,他提出,万物虽然不断变化,但始终体现为数的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机制,彰显了世界的和谐。

在古希腊,数学具有崇高的地位,这里的比例(ratio)并不单纯指数字之间的关系,也代表着人思维当中的理性(ration)。

这也是有理数(rational number)的由来。也因此,那个发现正方形对角线不成比例的倒霉蛋希帕索斯(Hippasus)本质上是在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根,所以 facebook。

但是毕达哥拉斯却首先发现并证明了勾股定理,令人困惑。

从另一个角度讲,数学中存在“无理数”,不也正说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吗?

那么,纯粹抽象的数如何构成万物?这在我们的小学教科书里有所描述:“点”表示纯粹的“一”,而后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就是二、三和四。

毕达哥拉斯学派基于“数本原”的理论发展出一系列的认知和审美体系。如:“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加上偶数,雄性与雌性的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可以看出来,这一套体系完全就是毕达哥拉斯在胡说八道。这也说明“数本原”理论的灵活性,理论的解释者可以将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毕达哥拉斯将数量关系引入哲学体系,避免哲学仅仅陷入“质”的讨论而忽略“量”的变化,为后来的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在哲学领域,毕达哥拉斯的理论的前景有限(毕竟连无理数都无法接受),但他毕竟以一己之力提高了整个希腊的数学水平。而数学是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的基础工具。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对数的神秘化或许十分荒谬,但在古希腊,这或许是普及数学最有效的方式(这个操作有点像中学政治课本)。

数学体系是如此的完美和自洽,毕达哥拉斯的理性主义一直为后世的科学家,或者说自然哲学家所提倡。他对数的执著影响直达一千多年后,在启蒙时期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人身上重新恢复生机。

科学教教主

毕达哥拉斯逐渐将这一套理论宗教化,建立了宗教性质的社团并四处传教。他游历四方,从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据说还到过东方的波斯和印度)等地学习了各种宗教传统。他本人在社团中担任教主,并制定了一整套神秘化的社团仪式,到处变戏法表演神迹,因此他也可以看作是“魔法师”的创始人。

这是实打实的“科学教”。以数学家的身份成为宗教领袖,从玩弄数字到玩弄人心,毕达哥拉斯可能是有史以来骚操作最多的数学家。

人类的符号化能力是过剩的,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本身也是被符号所建构起来的。建立并推广一套符号学体系,是古往今来一切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把戏(譬如古代的五德、天命、封建礼教等)。这些符号完全是牵强附会的流水线产物。所以,一切外在的规定都是不可靠的,一旦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被上司、亲戚、威权所描绘出来的各种图景所蒙蔽。

获得称号:大魔法师

爱菲斯学派 -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 约前544 - 前483)是爱菲斯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里的“火”与泰勒斯的“水”一样,并不指代现实中的物质,而是“变化”的别名。

而“火”燃烧的尺度,或者万物变化的规律,即为逻各斯(logos)。

逻各斯是希腊语中的多义词,包含“语言;语法;理性;计算,推理”等含义。在后续的演变中,诞生逻辑(logic)这个概念。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被认为是辩证法的滥觞。万物源于活火,在燃烧和熄灭的变化中,物质不断地诞生和湮灭。物质并没有一个恒定的形态,其本质紧紧是变化的过程。换言之,宇宙万物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对“无”的否定诞生了有,对“有”的否定又诞生了“无”,存在和非存在这对立的二者是内化于万物之中的。逻各斯只有不断地自我否定,才从一种普遍的形式特化成具体的万物。故有: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火”的本质是变动不居,因此也意味着纯粹的时间性,故有:

时间是第一个有形体的本质。

此处的时间,并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只存在“变化的剪影”。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由逻各斯所延伸出的运动变化是一种永恒的斗争,是矛盾双方不断地毁灭与创生。没有任何一种东西的性质是不变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既是自身又是自身的反面。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可以说,斗争既是世界存在的原因,也是世界运动的目的。

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次,才能说理解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获得称号:弄潮儿

评论区